
在日常门诊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患者:一位热爱运动的中年男士,打完羽毛球后肩膀疼得夜不能寐;一位勤快的阿姨,抬手晾衣服时突然感到一阵剧痛,再也无法梳头。他们往往第一个想到的是“肩周炎”,但经过检查,很大一部分人其实是另一种更常见的疾病——“肩袖损伤”。
今天,就让我以骨科医生的身份,带大家搞清楚什么是肩袖损伤,以及如何应对它。
肩袖不是“袖子”,而是肩膀的“核心引擎”。
首先,我们要破除一个误区。肩袖并不是一件衣服袖子,而是由四块肌肉(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的复合体。它们像一只强有力的“袖套”,包裹并牢牢抓住我们的肱骨头,使其稳定在肩盂(肩胛骨上的“小碗”)里。
它的核心作用有两个:
1.稳定性:像缆绳一样固定肩关节,防止脱位。
2.活动性:驱动肩膀完成抬起、旋转、伸手等几乎所有动作。
肩袖为什么会损伤?
肩袖损伤主要有两大原因:
1.退变(磨损):这是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肩袖肌腱会自然地发生退变、脆化。尤其是常需过顶动作(如游泳、羽毛球、房屋装修)的人,肌腱与肩峰(肩膀上方的一块骨头)反复摩擦,更容易导致磨损和撕裂。
2.创伤:突然的暴力损伤,比如摔倒时用手撑地、提重物时猛地发力、车祸等,可能导致肩袖肌腱的急性撕裂。
如何判断我是不是肩袖损伤?
与俗称的“肩周炎”(冻结肩)不同,肩袖损伤有其独特的表现:
疼痛:典型表现为肩关节外侧疼痛,并可向手臂放射。夜间痛尤为明显,常常会痛醒。
无力:感觉手臂“没劲儿”,主动抬起手臂困难,特别是在对抗阻力时(比如提一壶水、推开一扇重的门)。但别人帮你抬起手臂后,你自己往往可以保持住(这与肩周炎的全方位活动受限不同)。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无力,导致梳头、穿衣、反手摸背等动作难以完成。
“疼痛弧”:主动抬手时,在60°-120°的范围内出现明显疼痛,超过这个范围后疼痛反而减轻。
注意:如果您有以上症状,请务必及时就医,而不是自己当成“肩周炎”去强行拉吊环、爬墙,这可能会让撕裂加重!
医生如何诊断?
我们通常会通过以下步骤来确诊:
1.问诊与查体:了解您的病史,并做一些特殊的物理测试来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目前磁共振:是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清晰显示肌腱撕裂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肌肉萎缩的程度,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最关键的依据。
得了肩袖损伤,一定要手术吗?
不一定!
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撕裂的大小、原因、时间以及患者的年龄和需求。我们遵循阶梯化、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适用于大部分小型撕裂、慢性损伤或高龄患者):
休息与活动调整:避免引起疼痛的过顶动作和重体力劳动。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消炎镇痛。
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这是保守治疗的基石!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肌肉力量训练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来代偿受损的肩袖功能。
局部封闭注射:在疼痛剧烈的急性期,可以考虑注射类固醇药物快速消炎镇痛,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但不宜反复多次注射)。
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撕裂、大型撕裂、保守治疗无效者):
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是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只需几个小切口,将摄像头和手术器械伸入关节内,像缝衣服一样将撕裂的肌腱重新缝合固定回骨头上。
日常如何预防?
1.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拉伸,尤其是肩关节。
2.强化肩周肌肉力量:适当进行划船、俯卧撑等训练,强大的肌肉是关节最好的保护伞。
3.注意姿势:避免长时间含胸驼背的不良坐姿。
4.量力而行:中老年人提重物、做家务时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发力。
5.及早就医:一旦出现持续的肩痛和无力,应寻求专业骨科医生的帮助,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总结一下:肩袖损伤是肩关节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肩周炎。核心症状是“无力 ”和“夜间痛”。治疗并非只有手术一条路,科学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最重要的是,请把专业的诊断交给医生,切勿自行“诊断”并盲目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