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重要抢救措施,当前较为常见的溶栓治疗方式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介入治疗动脉溶栓、桥接等。不同溶栓方式存在差异,对病人产生的影响也不同。静脉溶栓于急性脑卒中抢救中应用率较高,但病人对该治疗方式存在误解,不了解溶栓流程与意义,存在抵触、恐惧等情绪,影响病人的依从性,因此本文为大家阐述静脉溶栓的流程,告知病人溶栓期间注意事项,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减少焦虑情绪,提升静脉溶栓接受程度。
静脉溶栓的流程如下:
1、评估: 并不是所有急性脑卒中病人均适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病人入院后,医护人员会对病人进行全方位评估,包括了解病人疾病发生的时间、既往病史、既往接受治疗与用药方式等。若病人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在4.5h以内,或发病6h内;无颅内出血史,近2个月无重大颅脑外伤或卒中史,无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畸形,无出血倾向性等疾病,有静脉溶栓适应症,无溶栓禁忌症;则适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在确定病人适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为病人提供进一步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方式,排除颅内出血,评估梗死范围,并以此为基础,为病人制定治疗方案。
2、基础干预:溶栓治疗前,病人应保持安静,在医生指导与辅助下,接受吸氧、心电监护,并将生命体征控制在稳定范围内,尽可能减少静脉溶栓并发症。
3、溶栓方案制定:静脉溶栓治疗期间,所用溶栓药物、用药剂量等均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医生会根据病人发病时间、公斤体重、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为病人制定针对性溶栓治疗方案,选择溶栓药物、调整溶栓给药情况、用药剂量等。
4、应用溶栓药物:静脉溶栓期间,医生通过静脉给药方式,将溶栓药物送往病人病灶位置,对阻塞脑动脉中的栓子予以溶解、疏通血管,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病人的脑动脉有效供血。常见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阿替普酶、替奈普酶等,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谨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病人治疗期间保持卧床,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避免溶栓后出血或血栓脱落,导致脑出血或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
5、其他药物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期间,除了静脉溶栓药物外,医师还会为病人应用他丁类药物以稳定斑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并辅以改善侧支循环、营养脑细胞等治疗,病人在用药治疗期间不要过度恐慌,应充分相信主治医师。
6、生命体征监测与观察:溶栓过程中,病人有发生相关风险的概率,但不必过度担心,医生在治疗全过程,均会密切监护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等情况,关注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在病人发生异常情况的第一时间,医生会为病人采取应急处理,让病人生命安全得到保障。病人在治疗期间也应加强对自身关注,若发现出现血尿、便血、牙龈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主动接受相关检查,了解身体状况,避免病情加重,增加病人的风险。若病人自觉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则应主动告知主治医师,预防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降低死亡风险。
7、后续监测:溶栓治疗完成后,医生仍会持续关注病人的病情变化,并指导病人安静休息、进行饮食干预等,为病人制定针对性康复计划。病人在医生指导下,接受针对性干预,有助于病人恢复健康。
静脉溶栓应注意什么?
需要强调的是,静脉溶栓治疗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医疗工作,不同病人所需接受的治疗方式存在差异性。病人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治疗。病人与病人家属均应谨遵医生指导,积极配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严格遵循溶栓操作原则与操作流程,加强对病人各项指标与生命体征的关注。经治疗后,病人也应加强对自身的关注,尽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导致腹压上升,增加血栓脱落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