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搭桥手术是挽救冠心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手术室护理团队的高效配合直接影响着手术成功率与患者预后。作为手术室护士,掌握精准的体温管理、循环监测和器械传递规范是基本功,同时还需熟悉体外循环设备的应急操作流程。
一、术前准备
手术团队会提前数小时启动准备程序。巡回护士首先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患者是否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合理的禁食时间。患者皮肤需要特殊清洁处理,使用医用抗菌制剂仔细擦拭手术区域,特别注意保护皮肤完整性。器械护士此时正在无菌台上组装专用工具包。这些精密器械按使用顺序精准排列,确保主刀医生抬手就能拿到所需工具。其中血管吻合专用的显微器械尤为关键,它们的精细程度堪比绣花针,但需要承受心脏跳动的考验。麻醉团队同步建立生命监测系统,通过专业设备实时捕捉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室环境需要保持特定温湿度范围,既为医疗设备提供理想工作条件,又为患者创造安全舒适的空间。
二、术中护航
在不停跳搭桥手术中,护理团队需全程保持高度专注。手术全程维持患者正常体温,使用加温设备避免低温影响。由于心脏保持自主跳动,护士需配合麻醉团队持续监测血压和心脏功能,及时调整药物确保血液循环稳定。术中患者保持特殊侧卧位,器械护士需迅速递送心脏固定装置,协助医生在跳动的心脏上精细操作。血管吻合阶段作为整场手术的关键环节,护士需提前准备好特殊处理的血管材料,用防痉挛药液保持血管湿润。每完成一处缝合,立即使用便携设备检测血管血流情况,确保通畅度达标。巡回护士同步关注凝血指标,动态调整抗凝药物用量,并备好应急止血药品和血液制品。心电监护仪需专人值守,一旦发现心跳异常或心肌缺血迹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包括药物干预和除颤准备。手术全程通过超声设备观察心脏活动,及时反馈给手术团队。术后2小时内仍需重点监护,特别关注迟发性血管痉挛或出血风险。
三、术后过渡
手术结束后的转运环节同样充满风险。患者需要达到多项稳定指标才能开始移动,包括体温、排尿量、出血量等关键数据。各种医疗管道的固定需要特殊技巧,既要保证安全又要避免牵拉损伤。
转运过程中必须持续监测生命体征,重点观察呼吸循环系统状态。供氧设备需要保持充足压力,确保转运途中的氧气供应。交接环节采用标准化沟通流程,通过结构化信息传递确保后续护理的连续性。
四、护理过程中的关键细节
手术区域的无菌管理执行国际标准的“三区划分”原则,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区,任何跨越无菌边界的行为都可能造成难以预估的感染风险,因此需要执行“无接触”技术操作规范。特殊药物如肝素等抗凝剂的配置采用双人核查制度,使用时需精确计算单位体重剂量,确保给药误差不超过0.5%。针对获取血管移植物的供区肢体,术后需采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15-30度,同时进行间歇性冷敷以减轻水肿。通过实施术后6小时保持平卧位、之后采取半卧位、24小时后开始床旁坐位的体位管理,配合循序渐进的踝泵运动和下肢气压治疗,既能促进手术切口愈合,又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五、危机应对
当监护设备发出警报时,护理团队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判断问题类型。不同心律失常对应不同的处理方案,抢救设备始终处于随时可用状态。遇到异常出血时,需要系统性地排查凝血功能障碍的各个环节。当心脏功能出现波动时,护理团队要实施精准的容量管理。血管活性药物的配置需要严格计算,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用药过量。
心脏搭桥手术的成功是医疗团队精密协作的成果,既需要主刀医生高超的手术技艺,更离不开护理团队对每个环节的严格把控。从术前采用“三查七对”制度确保器械完备,到术中执行标准化消毒流程,再到术后实施精准的管路维护和生命体征监测,每一个规范操作的细节都在为患者的生命通道保驾护航。这种“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协作模式,正是现代心脏外科确保手术安全的核心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