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芮瑾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科  发布时间:2025-06-10
732

说起带状疱疹,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要提到“缠腰龙”“蛇缠腰”,估计不少人都听过。这病在民间传得神乎其神,有人说它绕腰长一圈人就没救了,还有人说被“龙尾巴”扫到更难治……其实这些都是迷信说法。但这病确实疼得要命,像被火烧、被针扎、被电打一样,有人疼到整夜睡不着觉。今天就唠唠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办法,到底咋对付这难缠的疾病。

一、带状疱疹为啥盯上你?中医这么解释

咱们老祖宗看病,讲究“内忧外患”。带状疱疹这病,根源就在于

体内的“小火山”爆发,再加上外面的“坏家伙”趁虚而入。

吃出来的祸:现在生活好了,顿顿大鱼大肉、烧烤啤酒,还爱点重口味外卖。这些东西吃多了,脾胃就像塞满垃圾的下水道,水湿排不出去,慢慢就变成湿热。湿热在身体里越积越多,就像随时会喷发的火山。

气出来的病:工作压力大、家庭琐事多,心里憋着火没处撒,肝气一郁结,就容易上火。这火和体内的湿热一勾搭,就成了“最佳损友”,把身体折腾得够呛。

体虚被盯上:熬夜、过度劳累、生大病,都会让身体变虚弱。就像家里大门没关紧,外面的“病毒小偷”(中医叫毒邪)趁机溜进来,和体内的湿热、肝火搅和在一起,最后全爆发在皮肤上,长出一片片又红又肿的水疱。

二、中医眼里的带状疱疹分三种“脾气”

中医看病讲究“辨证”,就像给病人“贴标签”,带状疱疹在中医这儿主要分三类:

急脾气的“肝火型”:水疱又红又大,火辣辣地疼,疼起来坐立不安。还容易口苦、咽干,脾气暴躁,大便干结。这就像体内的肝火“烧”到了皮肤上,典型的“暴脾气”。

懒洋洋的“脾虚型”:水疱颜色淡,破得早,疼得没那么厉害,但总觉得身上发沉,肚子胀,不想吃饭,大便稀。这是因为脾胃太弱,湿气太重,拖拖拉拉的“慢性子”。

顽固的“血瘀型”:最头疼的一种!水疱都结痂好了,皮肤还是针扎一样疼,疼的地方固定不移。很多老年人被这种疼折磨几个月甚至几年,晚上根本睡不了觉,属于“死缠烂打”型。

三、中医用这些“土办法”止疼消疱

(一)喝的苦药水,真能救命

很多人一听喝中药就皱眉头,但中药对付带状疱疹是真管用。

肝火旺的喝“灭火汤”:中医常用龙胆泻肝汤,里面有龙胆草、黄芩、栀子这些“灭火”的药材,专门清肝胆之火。喝上几天,水疱的红就能退下去不少。

湿气重的喝“祛湿茶”:除湿胃苓汤就像给脾胃“通下水道”,苍术、茯苓、泽泻这些药材,能把体内的湿气全排出去。喝完后,肚子不胀了,大便也成型了。

疼得厉害的喝“化瘀汤”:血府逐瘀汤是老祖宗留下的“止疼神器”,桃仁、红花、当归专门活血化瘀。有患者喝完一周,晚上终于能睡个囫囵觉了。

(二)针灸扎一扎,疼痛去一半

很多人怕针灸,但试过的人都说“针到痛消”。

火针疗法:把针烧得通红,“啪”地扎进长水疱的地方。听起来吓人,但就像给气球扎个洞,把里面的热毒、湿气全放出来。扎完后,水疱很快就干瘪了。

拔罐排毒:先用三棱针在水疱上点几下,再拔火罐,能吸出黑紫色的瘀血。看着恶心,但这就是身体里的“毒”。有位大爷做完拔罐,当场就说“后背轻松多了”。

普通针灸:扎合谷、曲池、血海这些穴位,就像给身体“开闸放水”,让气血通畅起来。不少人扎完针,疼痛能减轻一半。

(三)外敷的“土药方”,便宜又好用

青黛糊:青黛是一种深蓝色的中药粉末,用醋一调,敷在水疱上,清凉清凉的。以前农村缺医少药,老人就用这个给孩子治,效果不比西药差。

马齿苋:路边常见的野菜,捣碎了敷在患处,能清热解毒。有人嫌麻烦,直接煮水晾凉后擦洗,也能缓解瘙痒和疼痛。

四、中医教你怎么防这病,少遭罪

吃清淡点:少吃火锅、烧烤、甜食,多吃冬瓜、薏米、山药这些祛湿的食物。就像给脾胃“洗个澡”,把垃圾清干净。

别熬夜生气:晚上11点前睡觉,生气时深呼吸,听听音乐。身体好了,病毒自然不敢来招惹你。

常运动:不用去健身房,每天在小区散步半小时,打打太极拳,让气血活起来。免疫力强了,带状疱疹见了你都得绕道走。

得了带状疱疹别害怕,中医这些办法都是老祖宗几千年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但要是疼得实在受不了,或者出现头晕、发烧这些症状,一定要赶紧去医院!记住,科学治疗+中医调理,才能把这“缠腰龙”彻底赶走!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