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芳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科一病区  发布时间:2025-06-10
2876

在女性健康领域,子宫内膜癌如同一位悄然潜入的“健康杀手”,尤其偏爱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的女性群体,成为威胁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子宫内膜癌的神秘面纱。

认识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在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与遗传、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警惕这些信号

子宫内膜癌并非无迹可寻,它的表现因病情阶段和个体差异而异,早期可能无明显表现,但随着病情进展,典型症状会逐渐显现,向我们发出警告:

异常阴道流血:绝经后的女性出现阴道流血:少量持续性或间歇性流血;未绝经者:月经不规律、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非月经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癌细胞侵犯宫颈或阴道壁时可能出现。

阴道排液:早期多为血性或浆液性分泌物,晚期可能出现脓血性排液。

下腹疼痛:早期通常不痛,当肿瘤影响宫颈内口或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时,可能会引起下腹或腰骶部疼痛。宫腔积脓时,可能出现下腹部胀痛。

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常伴贫血、消瘦、乏力、发热及恶病质。

5 其他症状:尿频、尿急、腹胀、消化不良、腹部肿块。

诊断之路:科学手段揭开真相

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子宫内膜厚度及肌层浸润情况。

盆腔MRI: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用于肿瘤的鉴别诊断及评估化疗疗效。

诊断性刮宫:可明确是否为癌及是否累及宫颈管。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宫颈管有无癌灶。

子宫内膜组织学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判断预后并指导治疗。

治疗策略:多管齐下,精准打击

手术治疗: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放疗:适用于无法手术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可缓解疼痛、控制肿瘤生长并延长生存期。

化疗:用于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也可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内分泌治疗: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通过抑制激素作用来抑制肿瘤生长。

靶向治疗:针对子宫内膜癌特定靶点的药物也在研究和应用中。

预防为先:筑起健康的防线

面对子宫内膜癌,预防永远是最好的策略。以下是一些预防建议: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脂肪组织会促进雌激素合成,增加患病风险。建议将BMI控制在18.5-23.9之间。

健康饮食与运动: 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肪蛋白质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和加工食品的摄入;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控制激素水平:避免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

定期妇科检查: 筛查建议:30-35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活检术等;异常信号:绝经后阴道出血、月经不规律、阴道排液增多等,及时就医。

管理慢性疾病: 糖尿病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2-4倍,需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 慢性炎症:识别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生和息肉等,降低患癌风险。

戒烟限酒:吸烟与多种癌症的发生有关。

了解家族病史:家族中有子宫内膜癌或其他相关癌症的患者,应告知医生,可能需进行更密切的监测或遗传咨询。

合理用药:长期使用激素药物可能增加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避免滥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接种疫苗:虽然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主要预防宫颈癌,但接种疫苗有助于降低子宫颈癌和部分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调整: 睡眠与情绪管理:保持良好睡眠习惯,避免长期压力和焦虑,皮质醇水平升高可能影响激素平衡;避免环境暴露:减少接触双酚A等环境雌激素,避免使用含塑化剂的塑料餐具。

子宫内膜癌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科学的认知、及时的诊断、有效的治疗以及积极的预防,我们完全有能力守护好自己的子宫健康。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关注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用知识和行动为自己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