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肛瘘是肛肠科常见疾病,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方式,但术后创面愈合缓慢、疼痛、感染等问题发生率较高。中医外治法在肛瘘术后康复中积累很多经验,利用药物直接作用于创面实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收口等功效,操作简便、副作用小。下面为大家介绍肛瘘术后常用的中医外治法,为患者术后康复提供参考。
一、中药熏洗法
中药熏洗法是肛瘘术后应用最广泛的外治法,它利用药液的温热刺激和药物渗透来达到清洁创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效果。其操作方法为:按方剂煎煮中药,取药液1000-1500ml,倒入专用坐浴盆中,先趁热熏蒸创面(距离约30-40cm,以避免烫伤),时间为5-10分钟;待药液温度降至38-42℃后,将臀部浸入药液中坐浴,时间为15-20分钟。每日1-2次,便后可增加1次。方剂选择方面:苦参、黄柏、金银花、蒲公英、蛇床子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术后早期创面红肿、疼痛明显者;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莲房、荆芥等能收敛止血、祛风消肿,适合创面渗液较多、有少量出血的患者;以苦参为主要成分,搭配地肤子、白鲜皮等,擅长燥湿止痒,对术后创面瘙痒、分泌物较多者效果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熏蒸期间应控制好温度以预防皮肤灼伤;坐浴过程中要保证创面完全浸泡在药液中;术后初期创面未结痂时,动作应轻柔,避免因过度擦拭导致创面出血;熏洗后用无菌纱布轻轻吸干创面水分,保持局部干燥。
二、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法是将药物制成膏剂、散剂直接敷于术后创面,利用皮肤吸收来发挥药效,具有作用直接、见效快的特点。其中,药膏的类型较多:一是当归、白芷、紫草、血竭等制作的药膏,具有活血祛腐、解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术后创面腐肉未脱、新肉未生的阶段,能促进腐肉脱落,加速肉芽组织生长;二是金黄膏(成分有黄柏、大黄、姜黄、白芷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用于术后创面红肿、疼痛明显或伴有轻微感染的患者。操作时,将膏剂均匀涂抹在无菌纱布上,厚度约0.2-0.3cm,覆盖整个创面,每日更换1-2次。此外,散剂的类型也较多:一是珍珠散,由珍珠、冰片、炉甘石等组成,具有收敛生肌、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创面腐肉已脱、肉芽组织新鲜的阶段,能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二是枯矾散,主要由枯矾、黄柏、五倍子等制成,擅长燥湿收敛,适合术后创面渗液较多、久不愈合者,能减少分泌物,促进创面干燥。操作时,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散剂,均匀撒布于创面上,或撒在凡士林纱布上覆盖创面,每日1次。需要注意的是,外敷前需清洁创面,去除分泌物及坏死组织,以保证药物与创面充分接触;如果创面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三、中药灌肠法
肛瘘术后患者常因排便困难、大便干燥而导致创面疼痛、出血,影响愈合。中药灌肠法是将药物作用于肠道以调节其功能,改善排便情况,从而间接促进创面恢复。操作方法为:将中药煎剂浓缩至100-150ml,待温度降至37-39℃,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垫高10-15cm,将一次性灌肠管润滑后插入肛门10-15cm,缓慢注入药液。注入完毕后拔出灌肠管,保留药液30分钟以上。此法每日1次,建议在睡前操作。主要方剂包括:由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等组成的方剂,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术后大便干结、排出困难者;或采用由芍药、黄芩、黄连、当归等组成的方剂,能清热燥湿、调和气血,适合术后伴有肠道湿热、腹泻或大便黏滞不爽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灌肠过程中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肠道黏膜及术后创面,并确保药液温度适宜。
总之,中医外治法在肛瘘术后康复中具有一定优势,科学运用多种方法可缓解疼痛、减少感染、促进创面愈合。但需注意,中医外治法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并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