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类与肿瘤的漫长斗争中,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和化疗虽曾是对抗病魔的主力,但手术的局限性、放疗的组织损伤以及化疗的严重副作用,让无数患者陷入困境。近年来,免疫疗法与靶向药物的横空出世,犹如黑暗中的明灯,为肿瘤治疗开辟了全新道路,彻底改写了众多患者的生命轨迹。
免疫疗法的核心,是唤醒人体自身强大的免疫系统,让其重新具备识别和消灭肿瘤细胞的能力。肿瘤细胞为了生存,演化出一套精妙的“逃逸策略”,利用免疫系统中的“刹车机制”——免疫检查点,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向免疫系统发送“别攻击我”的错误信号,从而躲避追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药物的出现,成功打破了这一局面。作为首款获批的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的临床试验数据令人振奋:它使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从原本的6-12个月,延长至超过2年,部分患者甚至实现长期生存。帕博利珠单抗等PD-1抑制剂同样表现卓越,在晚期黑色素瘤治疗中,十年生存率达到34%;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相较于传统化疗,使用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了51%,中位总生存期从11.3个月延长至16.7个月。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中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堪称免疫疗法中的“明星选手”。它从患者体内提取T细胞,运用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为T细胞装上能精准识别肿瘤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经过体外大量扩增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方面,CAR-T疗法创造了诸多奇迹。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显示,对于复发或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接受CAR-T疗法治疗后,完全缓解率高达82%,部分患儿实现了长期无病生存。
肿瘤疫苗的研究同样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同于预防传染病的传统疫苗,肿瘤疫苗旨在治疗已有的肿瘤。以个性化mRNA疫苗为例,在胰腺癌治疗领域,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临床试验结果惊艳全球:接受该疫苗治疗的胰腺癌患者,50%实现三年无复发,最长生存者已超过四年,且体内激活的抗癌T细胞具备长期记忆功能,能够持续对肿瘤细胞进行精准打击。这种疫苗利用uridine-mRNA脂质体技术,将患者肿瘤中的新抗原精准递送至免疫系统,成功唤醒了原本在胰腺癌中近乎“沉睡”的CD8+T细胞,为胰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靶向药物的出现,让肿瘤治疗迈入了精准医疗时代。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依赖于一些特定的分子靶点,这些靶点就如同肿瘤细胞的 “命门”。靶向药物能够像精准制导的导弹一样,高度特异性地识别并作用于这些靶点,通过阻断肿瘤细胞生长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多种方式,精准打击肿瘤细胞,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在肺癌治疗中,对于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患者,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奥希替尼等EGFR抑制剂成为“救命稻草”。临床研究表明,使用奥希替尼的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18.9个月,相较于传统疗法大幅延长。在乳腺癌领域,针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患者,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使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过去的不到40%提升至近70%。免疫疗法与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更是展现出1+1>2的强大协同效应。在黑色素瘤治疗中,BRAF抑制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不仅阻断了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还激活了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从单药治疗的约6个月,延长至联合治疗的12.3个月。然而,联合治疗也并非十全十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如何精准筛选获益患者等问题,仍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尽管免疫疗法与靶向药物为肿瘤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目前仍存在诸多局限。部分患者对治疗无应答,耐药现象也时有发生,同时高昂的治疗费用,也让许多患者望而却步。不过,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疗法和药物涌现,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彻底改写生命的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