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医学诊断中,影像检查对疾病检出有积极意义,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实施价值高。常见的医学影像措施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X射线、CT扫描等。上述检查措施的实施主要是利用放射性物质或射线穿透人体组织,进而产生内部影像,方便准确检出疾病,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然而,医学影像检查的实施存在辐射的风险,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对辐射防护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为保障患者安全,需加强辐射的防护。那么,患者、医护需要掌握的医学影像防辐射要点知识有哪些呢?
1 什么是辐射?
辐射是一种能量传递方式,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在医学影像检查中,主要涉及X射线、CT扫描等电离辐射。这些射线可以从原子中剥离电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导致原子电离。电离辐射对机体健康的影响较大,会对细胞结构产生破坏作用,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辐射剂量过量暴露,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受损、遗传变异、癌症,对机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等产生严重威胁。除此之外,在医学影像检查中,虽然辐射剂量较低,但术后不必要检查以及频繁检查的影响,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机体健康。
2 辐射防护的重要性
在医学影响检查期间,辐射防护占据重要位置,对保护患者以及医护健康有积极意义。辐射防护的实施旨在降低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危害,可减少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
3 患者辐射防护
3.1 选择合适的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以及患者实际病情状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检查措施,保障检查的针对性,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特别是对于孕妇、儿童以及年轻女性等敏感人群,应谨慎选择检查方法,根据实际进行检查,并适当对辐射剂量进行控制。
3.2 使用防护装备
加强使用防护装备,实现辐射的有效控制,保障患者安全。对于需要接受辐射检查的患者,可以通过铅围裙、铅帽、铅眼镜等方式非检查部位做好防护,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暴露,保障患者安全。
3.3 遵循检查指导
加强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改善其认知,帮助其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检查期间摘除金属饰品,更换检查服等。在检查过程中,告知患者保持身心放松状态下进行检查,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对体位进行调整,减少辐射暴露的同时,可以提升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4 了解辐射风险
检查前,告知患者可能的替代方法、辐射风险、必要性等,方便患者做出明智的决策。患者也应主动询问检查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辐射防护方法,掌握检查步骤,保障自身健康。
3.5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部分患者对自身疾病产生过度担忧情绪,进而选择频繁进行影像检查,或在不同医院进行相同检查,导致辐射剂量增加,对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检查前需做好与医护人员的沟通,了解检查的必要性,避免重复检查。
4 医护人员辐射防护
4.1 专业培训
加强对检查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其辐射防护技能。了解不同影像设备的防护方法、安全规程、辐射特性,保障检查的顺利实施,并在安全状态下使用设备。
4.2 保持安全距离
与放射源保持安全的距离可以帮助降低辐射剂量。
4.3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在进行影像检查时,需积极佩戴防护设备,包括口罩、防护眼镜、手套等,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4.4 设备维护与检修
坚持定期对影像设备进行检查,并进行定期维护,保障影像检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减少异常辐射的风险,保障自身安全。同时,坚持对每次检查的辐射剂量进行实时监测,使用专业的辐射剂量测量仪器,对辐射暴露情况进行评估,方便根据实际提供防护方案。
综上所述,为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需要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时刻保持警惕,重视对影像检查各个环节的防护,降低辐射风险。除此之外,加强对患者及公众的宣教,提升其对辐射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营造安全的医疗环境,保障检查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