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碧静  单位: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3
10683

神经源性膀胱作为一种因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发的膀胱功能障碍,常见于脊髓损伤、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症等患者,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我们需要详细了解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知识,并做好护理和并发症预防工作。

认识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种因素会导致神经系统疾病,进而造成膀胱的贮尿、排尿等机制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等)、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等)以及医源性因素(如盆腔手术、脊髓麻醉等),都可能使神经信号传导受阻,导致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最终引发排尿障碍。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首选,适用于多数患者)

间歇性导尿(最核心手段)。通过定期插入导尿管主动排空膀胱,避免膀胱过度充盈损伤肾脏,同时减少尿失禁。分为患者可自行操作的“清洁间歇性导尿”(适合病情稳定者)和医护操作的无菌导尿(多用于术后或感染期),是目前保护肾功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药物辅助。针对“膀胱过度收缩(尿失禁)”:用抗胆碱能药物(如托特罗定)、β3受体激动剂(如米拉贝隆),抑制膀胱不自主收缩;针对“膀胱收缩无力(排尿困难)”:用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放松尿道出口,帮助尿液排出;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可辅助神经修复(仅限神经部分可逆损伤)。

行为与物理干预。定时排尿训练:按固定时间(如每2-4小时)主动排尿,养成规律;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控制力,改善轻中度尿失禁;电刺激治疗:通过低频电刺激膀胱或盆底神经,调节膀胱收缩功能。

2.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无效或严重病例)

改善膀胱容量/收缩功能

膀胱扩大术:用肠道组织扩大膀胱容量,减少过度收缩对肾脏的压迫;

肉毒素注射:向膀胱壁注射肉毒素,暂时麻痹过度活跃的肌肉,缓解尿失禁。

尿流改道(终末手段):当膀胱功能完全丧失、无法修复时,通过手术将尿液改道(如输尿管皮肤造口、回肠膀胱术),绕过病变膀胱直接排出体外,避免肾脏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

1.间歇导尿(CIC)

操作规范:每4-6小时导尿一次,残余尿量<100ml时停止。

步骤:清洗会阴部,操作者洗手消毒;润滑导尿管(建议用亲水涂层导尿管);缓慢插入尿道,女性可借助镜子定位尿道口;排空尿液后拔出导尿管并记录尿量。

注意:避免尿急时操作,插入受阻暂停5-10分钟再尝试。

2.饮食管理

饮水控制:每日1500-2000ml,睡前2小时减少饮水。

禁忌:避免咖啡因、酒精、辛辣食物,减少膀胱刺激。

推荐:增加膳食纤维(蔬菜、水果)预防便秘。

3.感染预防

清洁护理:每日温水清洗会阴部,更换内衣及导尿用品。

抗生素使用:根据尿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避免滥用。

监测:定期检查尿常规,出现发热、尿痛时及时就医。

4.心理支持

专业辅导:提供心理咨询或支持小组,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家属参与:鼓励家属参与护理,避免责备,增强患者信心。

长期管理(避免并发症)

1.定期监测:通过超声、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压力和肾功能,预防肾积水、结石;

2.感染防控:保持导尿卫生、多喝水,减少尿路感染风险(感染是最常见并发症)。

3.注意:具体方案需根据神经损伤原因(如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等)、膀胱类型(痉挛性/弛缓性)及严重程度制定,建议在泌尿外科或神经泌尿外科医生指导下选择。

总之,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需结合间歇导尿、膀胱训练等非手术方法,配合饮食管理、感染预防及心理支持,可有效保护上尿路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