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热惊厥是6个月至5岁儿童的常见急症,多在体温骤升(通常超过 38.5℃)时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常伴有意识短暂丧失。孩子经急诊处理后,居家护理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恢复效果与复发风险。以下是家长需重点掌握的护理要点。
体温监测
急诊后体温暂时下降不代表痊愈,家长需每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优先选择电子体温计测腋窝(正常范围36-37.2℃),避免口腔测量以防抽搐时咬伤。若体温升至38℃及以上,需按医嘱服用儿童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2月龄以上,每次间隔4-6小时)或布洛芬(适用于6月龄以上,每次间隔6-8小时),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不可混合用药。物理降温以温和方式进行,减少衣物至单层棉质,室温维持24-26℃,用32-34℃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每次10-15分钟。绝对禁止酒精擦浴(可能导致中毒)、冰敷(引发寒战使体温反升)或捂汗(易致高热不退)。
抽搐复发
约30%的患儿会在12-24小时内复发,尤其体温骤升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前驱症状,孩子突然眼神呆滞、烦躁哭闹、肢体僵硬或局部肌肉颤动时,立即采取措施,将孩子侧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口鼻分泌物以防窒息;解开衣领纽扣,保持周围空气流通;不要强行按压肢体、撬开口腔或喂水喂药,以免造成骨折或误吸。若抽搐持续超过5分钟、24小时内发作2次以上,或伴随口唇发绀、呼吸困难,需立即拨打120。同时记录发作细节:开始时间、持续时长、抽搐部位、意识状态,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家中可备退热贴(贴于额头辅助降温),但禁止使用安定等镇静药物。
饮食调理
抽搐后孩子可能出现恶心、乏力,饮食需从少量多次的流质开始:温开水、稀释的苹果汁(每次5-10ml)、米汤(撇去浮油),避免牛奶、豆浆等易产气食物。12小时后可过渡到半流质,小米粥、烂面条、蔬菜泥,遵循 “由稀到稠、由少到多” 原则,每餐量不超过平时的1/2。恢复期间保证充足水分,每日饮水量按体重计算(100-150ml/kg),分多次饮用。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及过甜饮料,以防刺激肠胃。待精神状态完全恢复(通常1-2天),再逐步回归正常饮食。
病因追踪与后续诊疗
高热惊厥多由感染引发,如病毒性感冒、细菌性扁桃体炎、中耳炎等。家长需配合医生完成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病因后按疗程用药:细菌感染需足量、足疗程服用抗生素(不可自行停药),病毒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首次发作、半年内发作超过3次、发作时体温低于38℃,或伴随剧烈头痛、呕吐、颈部僵硬,需按医嘱做脑电图(排除癫痫)、头颅CT(排查脑部病变)。每次发作后1周内建议复诊,携带体温记录、用药情况及发作细节日志,便于医生评估预后。
心理照护与日常预防
抽搐经历可能让孩子产生恐惧,家长应多拥抱抚摸,用玩具转移注意力,避免提及 “抽搐” 等让孩子紧张的词汇。家长自身保持冷静,焦虑情绪易传递给孩子。日常预防需做到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过热);勤洗手、少去人群密集处,减少感染机会;按时接种疫苗(流感、肺炎疫苗可降低感染性发热风险),接种前告知医生惊厥史;家中备好儿童退烧药,标注保质期及剂量。
总之,高热惊厥发作时往往来势迅猛,令家长心急如焚,但实际上多数患儿在及时处理后预后良好,家长不必过度恐慌。不过,它极易在体温波动时复发,所以家长要时刻保持警惕,认真做好体温监测、复发预防与日常护理,定期带孩子复诊,为孩子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