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孩子们按部就班成长的温馨画卷中,本应该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生活。可如今,许多孩子身体里的“成长闹钟”被意外拨快,打破了原本平静而又美好的成长节奏,给家长及孩子带来了深深的忧虑和困惑。
“成长变奏曲”:什么是儿童性早熟
儿童性早熟是指女孩在7.5岁以前、男孩则在9岁之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的异常性疾病。对于女孩子来说,一般会有乳房发育、阴毛、腋毛生长、月经来潮。而男孩子的改变则是睾丸容积增大,继而阴茎增长增粗,阴毛、腋毛及喉结的生长,嗓音低沉甚至粗哑,出现遗精。当这些特征过早地出现在青春期年龄时,就可能是性早熟的信号。
性早熟背后的“黑手”
1.遗传因素。遗传在性早熟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中有性早熟病史的,孩子患有性早熟的风险就相对较高。某些基因的突变以及异常表达,可能会影响孩子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导致性激素分泌提前增加,进而出现性早熟。
2.环境因素。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有一些被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化学物质,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例如,双酚A常用于塑料制品中,如塑料玩具、奶瓶等。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具有干扰激素的作用,会刺激性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性早熟。此外,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环境中,也可能对孩子的内分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3.营养过剩与不良饮食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越来越多样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饮料、可乐、汉堡、炸鸡、薯条等)会导致孩子出现体重超标,而性早熟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是肥胖。脂肪组织可以分泌瘦素,过多的脂肪可以升高瘦素水平,刺激下丘脑释放更多的性腺激素。孩子喜欢的油炸食品、快餐以及反季节水果等,这些食物会含有激素以及激素类似物,长期食用会增加性早熟的风险。
4.心理因素。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孩子面临着学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下,也会影响下丘脑的功能,导致激素分泌紊乱,诱发性早熟。此外,过早地接触成人化的影视作品、书籍等,也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刺激,从而影响性心理的发育,间接地导致孩子出现性早熟。
“守护成长盾”:应对性早熟,家长这样做
1.关注孩子成长变化。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定期测量其身高、体重,观察第二性征的出现时间。如果发现孩子有性早熟的迹象,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进行骨龄测定、激素水平检测等相关检查,并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2.培养健康生活方式。让孩子多吃新鲜的蔬菜与水果,食用富含优质蛋白质、全谷物及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建议每日摄入食物种类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确保孩子营养均衡。尽量避免食用速生禽类、反季节的蔬菜水果、大补类的食品或保健品。不使用塑料包装食品,如需盛放,建议使用玻璃或不锈钢容器替代。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孩子参加跑步、游泳、跳绳、打篮球等户外运动,锻炼时长建议≥1小时。同时记得让孩子们在晚上9~10点之前入睡,不要开灯睡觉,保持黑暗、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有利于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促进身高的增长。
3.营造良好心理环境。多关心、陪伴孩子,并给予其支持与关注,及时了解其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身体的变化情况。避免在孩子面前讨论敏感的话题。多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社交能力。
儿童性早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家长、社会以及医疗机构共同努力应对。让我们一起来呵护孩子们的成长,使他们身体里的“闹钟”按时响起,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