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跌倒是常见的健康问题,可能导致骨折、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科学的预防措施能显著降低风险,而正确的紧急处理则能减少二次伤害。以下从预防策略和紧急处理两方面详细说明:
一、老年人跌倒的预防策略
预防需从“环境改造”“健康管理”“行为干预”三方面综合入手,核心是降低外部风险、提升身体机能、减少危险行为。
(一)环境安全改造(家庭是跌倒主场景)
地面防滑
卫生间、厨房、阳台等湿滑区域铺设防滑地砖或防滑垫(避免使用易移动的小块垫,可选背面带吸盘的款式)。地面保持干燥,及时清理水渍、杂物(如电线、玩具),避免绊倒。
过道宽度≥80cm,移除门槛或改为斜坡(高度≤1cm),减少障碍物。
增设辅助设施。卫生间马桶旁安装L型扶手(高度70-80cm),淋浴区设手持淋浴头和折叠座椅(避免站立过久头晕);浴室内外铺防滑垫。楼梯:两侧安装坚固扶手(高度85-90cm),台阶边缘做防滑处理(如镶金属条),台阶高度≤15cm、深度≥28cm(符合人体工学)。卧室:床边设伸手可及的夜灯开关(避免摸黑找灯),夜间留一盏低亮度小夜灯(避免强光刺激)。
家具与物品摆放:家具选择圆角设计(或加装防撞条),避免尖角碰撞;椅子需有扶手且高度与膝盖齐平(坐下时脚能平放地面)。常用物品(如水杯、药盒)放在触手可及的高度(避免踮脚或登高取物);衣柜挂衣杆高度≤1.4米,下方留空方便放折叠衣物。
(二)健康管理:提升身体机能与疾病控制
强化肌肉与平衡能力:每周至少3次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每次20-30分钟,重点锻炼下肢肌肉(如靠墙静蹲、提踵)。
平衡训练:单脚站立(借助椅子辅助,每次5-10秒,逐步延长时间)、脚跟碰脚尖行走(直线练习)。
控制基础疾病与药物调整:定期监测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避免突然起身,以防体位性低血压)。审查用药:某些药物(如镇静催眠药、降压药、降糖药、抗抑郁药)可能引起头晕、乏力,需与医生沟通调整剂量或更换品种,避免多种高危药物联用。
感官功能维护:每年检查视力(及时配老花镜或矫正白内障),避免因视物模糊误判距离;听力下降者佩戴助听器,减少因听不清环境声音(如脚步声、提示音)导致的跌倒。
(三)行为习惯干预
避免单独行动:高危时段(如夜间起夜、雨雪天、服药后30分钟内)尽量有人陪同。穿着建议:选防滑、合脚的鞋子(鞋底纹路深、鞋跟≤2cm,避免拖鞋过大或赤脚);裤子长度适中(避免过长绊脚)。
行动技巧:上下楼梯时“扶稳-看准-慢行”,转身时动作放缓(防头晕);避免提重物、长时间站立或蹲坐。
二、老年人跌倒后的紧急处理
发现老人跌倒后,切勿盲目搀扶(可能加重损伤),需分步骤评估和处理:
(一)第一步:判断意识与生命体征
意识清醒:轻声呼唤老人,观察是否能回应、眼神是否聚焦。
意识不清:立即拨打120,将其置于侧卧位(防呕吐物窒息),松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通畅;记录跌倒时间、地点、可能的受伤部位(如头部撞击)。
(二)第二步:排查严重损伤(重点关注“三部位”)
头部外伤:询问是否有头痛、头晕、恶心,观察有无头皮出血、肿胀或耳鼻渗液(可能提示颅内出血)。即使当时清醒,也需密切观察24-48小时(警惕迟发性脑出血)。
脊柱与腰部:若老人主诉“腰背部剧痛”“无法站立”,或怀疑跌倒时臀部着地(易引发脊柱压缩性骨折),需保持其平卧,用硬板床或门板搬运(避免弯腰或扭曲身体)。
四肢与关节:检查是否有明显畸形(如手臂弯曲成角)、肿胀、疼痛或活动受限(可能为骨折)。若怀疑骨折,用衣物/木板临时固定(避免移动患肢)。
(三)第三步: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无明显外伤但疼痛:让老人静坐或平卧,局部冰敷(减少肿胀),观察10-15分钟,无缓解需就医。
疑似骨折或脱臼:不强行复位,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伤处,等待120救援(搬运时保持伤肢与身体同轴)。
软组织挫伤:抬高受伤部位(如腿部),48小时内冷敷,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四)第四步:后续观察与就医
即使老人跌倒后“看似没事”,也建议24小时内就医检查(尤其65岁以上、有骨质疏松或基础疾病者)。需排查的隐匿损伤包括:
骨裂(X线可能漏诊,需CT或MRI);
脑震荡(短暂意识丧失或逆行性遗忘);
心律失常(跌倒可能由心跳骤停前兆诱发)。
总结
预防老年人跌倒需“环境、身体、行为”多管齐下,紧急处理则强调“冷静评估、避免二次伤害”。家属和照护者应定期检查居家环境,鼓励老人适度锻炼,并学习基础急救知识,最大程度保障老人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