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发生的瞬间,时间就是生命。急救护理作为医疗救治的第一道防线,在关键时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患者能否在“黄金四分钟”内获得及时复苏,更影响着后续治疗的成功率与康复质量。随着社会对应急救护认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学习基本的急救技能。通过不断完善急救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构建全民参与的急救网络,可以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守护健康。急救护理的意义,正在于为生命按下暂停键,争取希望的重启。
急救护理的重要性
抢救生命的“黄金四分钟”:心跳骤停发生后,大脑会在4到6分钟内开始出现不可逆损伤,因此前四分钟被称为“黄金四分钟”。在这关键时间内,每延迟一分钟实施心肺复苏(CPR),患者的存活率就会下降7%-10%。急救护理人员必须迅速判断情况、启动急救流程,并立即进行高质量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为患者争取宝贵的生存机会。
稳定伤病情,防止恶化:在突发事故或疾病发作现场,患者可能面临出血、窒息、休克等多种危险。急救护理人员通过快速评估和干预,能够有效控制大出血、维持气道通畅、稳定循环功能,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桥接院前与院内救治:急救护理不仅仅是现场的紧急处置,还包括将患者安全转运至医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急救人员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提供必要的支持措施,并将患者的病情信息实时反馈给医院急诊科。
急救护理的核心技能
心肺复苏术(CPR):当患者突发心脏骤停时,心肺复苏术(CPR)是第一时间必须采取的急救措施。通过有节奏地对胸部中央进行按压,可以替代心脏的泵血功能,维持脑部和重要器官的基本供血。同时,配合人工呼吸,为肺部提供氧气,帮助恢复自主呼吸与心跳。高质量的CPR要求按压深度5至6厘米、频率每分钟100至120次,并尽量减少中断,以最大程度提高抢救成功率。
止血与创伤处理:外伤出血可能迅速引发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现场急救需快速止血。根据伤口情况,采用加压包扎、抬高患处或止血带等措施,并观察意识和循环状态,防范失血性休克,为后续救治赢得时间。
气道管理与供氧:在急救过程中,保持气道通畅是优先于其他操作的关键步骤。如果患者因异物阻塞、舌根后坠等原因造成气道不通,会导致缺氧并在数分钟内危及生命。急救护理人员需迅速清除口腔异物、调整体位,并使用口咽通气道或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必要时还可给予高流量氧气支持,确保身体组织特别是大脑获得足够的氧供。
提升全民急救意识
推广公众急救培训:在突发意外发生时,专业急救人员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因此提升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至关重要。通过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系统的急救培训,让普通人掌握心肺复苏、AED操作、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基本技能,可以在关键时刻实施初步救助,为后续专业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构建社会急救网络:高效的急救体系不仅依靠专业医护,更需社会广泛参与。建立“第一目击者—急救员—专业医护”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从现场到医院的无缝衔接。市民发现突发情况后及时呼救并进行初步救助;急救员迅速到场实施专业处置;最终由医院团队接续治疗,全面提升救援效率与生命保障力。
强化急救护理人才培养:急救护理工作强度大、节奏快,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为此,需加强急救护理人才的系统培养,包括规范化的岗前培训、持续的专业教育以及实战模拟演练。应完善职业激励机制,提升薪资待遇与职业认同感,吸引更多优秀护理人员投身急救事业。
结语
急救护理不仅是医学技术的体现,更是对生命的紧急守护。在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面前,每一秒都关乎生死。通过普及公众急救知识、构建高效的社会救援网络以及培养专业的急救护理队伍,我们能够共同织起一张生命的安全网。掌握急救技能,不仅是对他人的帮助,更是对生命的尊重。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急救护理,学习急救技能,为身边的人多提供一份安全保障,让“为生命按下暂停键”成为挽救生命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