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放的眼镜找不到”“想好的事转身就忘”——随着年龄增长,不少中老年人会遇到这类情况,进而焦虑“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
事实上,记忆力下降是衰老常见现象,与老年痴呆(医学称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有本质区别。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振馨教授指出:“约80%中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属正常衰老,仅少数会发展为认知障碍。”科学区分二者,可避免恐慌、助力患者及时干预。
先搞懂:正常衰老的“记性差”,到底差在哪
65岁李阿姨买菜常忘买某样东西,需写清单;聊天时偶尔想不起老邻居名字,提醒后能回忆,但仍能独立做家务、算开支、用手机视频——这是典型的正常衰老性记忆下降,有三个核心特点——
“选择性”遗忘,关键信息不丢:仅忘细节(如物品位置、具体时间),重要事件(家人生日、住址)和核心能力(做饭、沟通)不受影响,如同电脑“桌面文件”难找,“系统核心”正常。
“可补救”的遗忘,提醒后能恢复:经提醒、见相关物品或回特定场景,可快速回忆,比如忘药的存放位置,看到药盒就能想起来。
不影响生活,情绪稳定:偶尔忘事不干扰生活节奏,无过度焦虑,还会主动用“记笔记”“设闹钟”应对,适应力良好。
从医学角度看,这是大脑神经元自然老化的生理变化,如皮肤长皱纹。研究显示,人30岁后大脑海马体(负责记忆形成)每年缩小约0.5%,但速度慢,不影响认知功能。
警惕:认知障碍的“记忆力问题”,藏着这些危险信号
72岁王先生常忘刚吃过饭、反复问同个问题,出门找不到住了几十年的家,甚至认不出家人、情绪暴躁——检查后确诊轻度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含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的记忆力问题,是大脑病理性损伤导致,有四个“危险信号”——
“关键性”遗忘,核心信息丢失:不仅忘细节,还忘重要人生事件(生日、结婚纪念日),甚至不知自己年龄、身份,严重时认不出家人。
“不可逆”的遗忘,提醒无效:反复提醒也记不起,还可能否认遗忘(如说“没吃过饭”),甚至编造虚假记忆(医学称“虚构”)。
生活能力下降,渐失自理力:从“不会用洗衣机”“算错钱”,发展到不能穿衣、洗澡、吃饭,甚至分不清冷热、大小便失禁。
伴其他认知问题,情绪行为异常:除记忆力差,还会语言混乱、出门迷路、判断力差(如把贵重物品送陌生人),情绪波动大,可能暴躁、抑郁或出现幻觉。
医生强调,认知障碍的核心是“功能受损”——不仅记性差,还影响生活且逐渐加重。比如正常衰老者忘买东西,写清单就能解决;认知障碍患者有清单也可能看不懂、用不了。
医生支招:3个简单方法,快速初步区分
通过三个“家庭自测”可初步判断——
“回忆测试”:能否主动回忆细节。1.正常衰老:问“昨天中午吃什么”,虽一开始想不起,但会主动回忆“和谁吃”“去哪家餐厅”,慢慢能说出菜名。2.认知障碍:直接答“不知道”,提示“喜欢的红烧肉”也没反应,甚至说“昨天没吃饭”。
“任务完成测试”:能否独立做事。1.正常衰老:让“买牛奶、面包、鸡蛋”,写清单就能完成,还会核对物品。2.认知障碍:有清单也可能在超市乱逛,不知买什么,甚至忘付钱、买错(如把酱油当牛奶)。
“时间地点定向测试”:能否分清当下场景。1.正常衰老:偶尔忘“今天几号”,但知“上午/下午”“在家/在外”,能说对季节。2.认知障碍:完全搞不清,如“夏天穿棉袄”“把医院当自家”,甚至不知“现在是2020年还是1990年”。
若发现异常,建议及时到医院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就诊。医生会用认知评估量表(如MMSE、MoCA量表)、脑部CT/MRI及血液检查确诊,排除甲状腺异常、维生素缺乏等其他致记忆力下降的原因。
重要提醒:无论哪种情况,都能“主动应对”
无论正常衰老还是认知障碍,都可通过“主动应对”改善或延缓——
给大脑“运动”,保持思维活跃:每天读书、下棋、学新技能(如用智能手机)或聊天,刺激神经元。研究显示,常做“认知训练”的中老年人,记忆力下降速度慢30%。
健康生活,给大脑“好环境”。饮食:多吃深海鱼、坚果(含Omega-3)、蔬果和全谷物,少吃高油高糖高盐食物;运动: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太极、游泳),促脑部循环;睡眠:每天睡7~8小时,不熬夜,睡眠助大脑清理废物、巩固记忆;戒烟限酒,避免酒精伤脑;调心态,避“过度焦虑”:正常衰老的记忆力下降可控,别因偶尔忘事恐慌,否则焦虑会加重问题。有情绪困扰可和家人沟通或找心理医生。
最后需强调,老年痴呆不是正常衰老,是需治疗的疾病。早期发现干预,通过药物和非药物(认知训练、调整生活方式),可延缓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人照护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