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宁  单位: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103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失眠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50%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约30%达到临床失眠诊断标准。这类患者常表现为入睡困难(超过30分钟无法入睡)、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2次)、早醒(比预期早醒1小时以上且无法再入睡),严重者甚至彻夜不眠。长期失眠不仅加速认知功能衰退,还会诱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西医常用苯二氮䓬类药物虽见效快,但存在依赖性、日间嗜睡等副作用。相比之下,中医以“整体调理、标本兼治”为核心理念,通过辨证论治精准干预,为老年人失眠提供了安全、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中医视角:失眠是脏腑失衡的“信号灯”

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认为其本质是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脏腑功能紊乱。《黄帝内经》指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阴气虚,故目不瞑。”老年人由于肾精亏虚、肝血不足、脾胃衰弱等生理特点,易受情志、饮食、外邪等因素影响,形成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常见证型与临床表现——

心肾不交型:多见于高血压、更年期患者。因肾阴亏虚,心火亢盛,表现为心烦难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尖红少苔。

肝郁化火型:常由情志抑郁诱发。症见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口苦目赤、脉弦数。

心脾两虚型:气血不足导致神失所养,典型症状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食欲不振、面色萎黄。

痰热扰心型:体胖或嗜食肥甘者多见,伴胸闷痰多、口黏苔黄腻。

瘀血阻络型:常见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夜间头痛如刺、舌质紫暗有瘀斑。

中医治疗:五大疗法协同增效

1.中药调理,强调“一人一方”,根据体质与证型灵活配伍。交通心肾:交泰丸(黄连、肉桂)为基础方,加生地、山茱萸滋肾阴,栀子清心火。疏肝泻火:丹栀逍遥散加减,配合夏枯草、珍珠母平肝潜阳。补益心脾:归脾汤为主方,重用黄芪、龙眼肉,佐以夜交藤、合欢皮安神。化痰清热:温胆汤加石菖蒲、远志,痰热重者加瓜蒌、竹茹。活血通络:血府逐瘀汤配合三七粉冲服,改善脑部微循环。  

2.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主穴:神门、内关、三阴交、安眠穴(翳风与风池连线中点)。配穴:心肾不交加太溪、涌泉;肝火旺加太冲、行间;痰热加丰隆、中脘。特色针法——腹针疗法:取引气归元组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头皮针:刺激额旁1线(大脑额叶投射区),临床研究显示可提高睡眠效率15%~20%。

3.推拿导引—气血流通的自然疗法。头部按摩:五指梳头100次,点按百会、四神聪各1分钟。耳穴压豆:取神门、皮质下、心、肾等反射区,每日按压3~5次。导引功法:睡前练习“睡功八式”(揉腹、搓腰、推肝经等),促进气机下沉。

4.药膳食疗,以食为药的养生智慧。酸枣仁莲子粥:酸枣仁15g捣碎煮汁,加入莲子、粳米各50g,适合心肝血虚者。百合地黄汤:百合30g、生地20g炖汤,改善阴虚火旺型失眠。茯苓陈皮饮:茯苓15g、陈皮6g、小米50g煮粥,化解痰湿内阻。

5.情志调摄,身心同治的关键环节,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五音疗法:角调音乐(如《胡笳十八拍》)疏肝解郁,每日聆听20分钟。移情易性法:培养书法、园艺等舒缓爱好,转移对失眠的过度关注。呼吸训练:六字诀“呵”(心火)、“嘘”(肝郁)字功,通过腹式呼吸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帮助患者舒缓焦虑,重建睡眠节律。

日常调护,打造“天然安眠药”的生活方式

子午觉法则:坚持午间小憩(12:00~13:00)不超过60分钟,晚间21:00~23:00间卧床。

环境优化:卧室使用暖色光源,艾草枕芯助眠。

运动处方: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运动,避免睡前2小时剧烈活动。

中医治疗老年人失眠绝非简单“助眠”,而是通过恢复脏腑和谐,重建人体自然的“睡眠-觉醒”节律。这种根植于天人合一哲学的整体医学,不仅改善睡眠质量,更能从源头上延缓衰老进程。建议患者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结合体质制定个性化方案,让每个夜晚都能成为滋养生命的“天然修复剂”。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