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孩子就是太娇气,懒,逼一逼就能学好!”考试季来临,许多被贴上“矫情”标签的孩子走进我的诊室。他们有的长时间发呆却无法翻开书本,有的熬夜到凌晨却效率低下,有的甚至出现呕吐、头痛等身体症状。青少年心理门诊量平均上升40%,但其中仅20%的孩子主动寻求帮助。很多人因“懒惰”、“就是作的”被误解延误干预。今天就带领大家深入了解一下青少年抑郁的相关知识,希望能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
什么是青少年抑郁
青少年抑郁属于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成因比较复杂,可能与学业压力、家庭关系、自我认知障碍、生理因素、社交问题等有关。
孩子发病后与成人抑郁在核心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上相似,但由于发育阶段的心理、生理和社会角色差异,临床表现存在显著不同,包括情绪表达差异、行为表现差异、认知与语言表达差异,儿童青少年的语言能力有限、消极认知更隐蔽,因此对未来无望感、自我否定感会更加严重,很多家长或教师可能会将这些症状归咎于“叛逆期”或“懒惰”。
这些症状可能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是数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青少年抑郁还常伴随着社交障碍与人际关系紧张,会让他们更加孤立无援,这也可能会加重抑郁程度。
如何治疗?
临床中,对于青少年抑郁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常用方法如下:
1.药物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青少年患者,医生可能会为其开具抗抑郁药物来帮助其缓解抑郁症状。但药物治疗并非首选,且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因为抗抑郁药物的应用容易带来副作用,对于青少年的长期影响也还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在决定使用药物治疗前,需要充分了解其利弊,与医生进行沟通后再慎重选择。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青少年抑郁的重要手段,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BT)和人际关系心理治疗(IPT)是世界卫生组织及抑郁症治疗指南推荐的轻、中度抑郁症的首选治疗方法。由于青少年前额叶皮质还未完全成熟,导致其情绪调节能力较弱,而杏仁核的高敏感性会使青少年更易受到人际冲突影响。CBT可以帮助青少年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对改善情绪状态很有益。而IPT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情绪-情境-行为”的联结能力,将内化的情绪转化为更积极主动的解决方式,从而获得更优质的人际体验。同时,还需为患者开展家庭治疗来改善家庭关系,构建一个更加支持和理解的家庭环境。
3.物理治疗:是指通过非药物的物理手段来调节大脑功能、改善症状的方法,通常作为药物和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需由专业医生评估病情后制定个体化方案(如经颅磁刺激(rTMS)、光照、MECT等)。
4.社会支持:如学校、社区以及亲朋好友的支持,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抑郁症状,有效减轻心理负担;也应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和兴趣小组,这样可以帮助其重建自信,恢复对生活的热爱。
注意事项
在应对青少年抑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识别与干预:早期识别很重要,家长、老师以及亲朋好友都应密切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变化,如发现有异常,就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防止病情恶化,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
2.避免误解与歧视:社会层面应消除对青少年抑郁的误解与歧视,大家需要认识到这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心理健康问题;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给予青少年更多的理解与关怀,不应将青少年的抑郁情绪视为“矫情”或“懒惰”。
3.预防复发:青少年抑郁具有很高的复发风险,因此即便是在治疗结束后,也需要继续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为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复发风险,如帮助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并带其定期接受心理咨询等。
总之,青少年抑郁并不是简单的“矫情”,而是一种需要接受专业治疗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与科普,大家能正确认识并重视青少年抑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