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映娣  单位: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 手术室  发布时间:2025-08-14
2857

在手术室里,当患者躺在无影灯下,除了医生精湛的技艺和精密的仪器,还有一个隐形的“健康卫士”在默默守护——体温。术中低体温(体温低于36℃)是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70%,尤其在长时间手术、老年患者或全身麻醉中更易发生。看似微小的体温波动,实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什么是术中低体温

术中低体温是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因麻醉、环境暴露、体腔开放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受损,核心体温下降至36℃以下的现象。人体通过产热(如肌肉颤抖、代谢活动)和散热(如皮肤血管扩张、出汗)维持体温恒定,但手术中这一平衡常被打破:

麻醉抑制:全身麻醉会阻断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患者失去自主调节能力;椎管内麻醉则导致血管扩张,热量快速流失。

环境暴露:手术室温度通常维持在22-25℃,远低于人体舒适温度(25-27℃),且患者需暴露手术部位,加速热量散失。

体腔开放:腹腔、胸腔手术中,内脏暴露于空气会直接导致热量流失。

冷液体输入:未经加温的输血、输液或冲洗液会直接带走体内热量。

体表散热:消毒剂挥发、手术铺巾透气性差等因素进一步加剧散热。

术中低体温的危害:远超想象的连锁反应

低体温并非“只是冷一点”,它会引发多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心血管系统:低温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严重时可引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凝血功能:低温会抑制血小板功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风险。研究显示,体温每降低1℃,出血量可能增加16%。

药物代谢:低温会减缓肝脏酶活性,延长麻醉药物代谢时间,导致患者苏醒延迟、呼吸抑制风险增加。

免疫功能:低温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增加术后感染风险。研究显示,低体温患者切口感染率是正常体温者的3倍。

代谢紊乱:低温引发寒战,增加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可能诱发代谢性酸中毒;同时抑制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升高。

术后恢复:低体温会延长麻醉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增加医疗成本,甚至影响长期预后。

护士的“保暖秘籍”:多维度干预策略

预防术中低体温需医护团队协同作战,护士作为一线守护者,总结了以下实用策略:

1.环境温度管理:打造“温暖手术室”

术前预热:提前1小时将手术室温度调至24-26℃,对老年、儿童或长时间手术患者可调至26-28℃。

动态调节:根据手术阶段调整温度,如消毒时适当降低,缝合时恢复。

局部加温:使用暖风设备(如BairHugger)覆盖非手术区域,形成“温暖屏障”。

2.被动保温:减少热量流失

覆盖保温材料:使用保温棉被、一次性保温毯或反光膜覆盖患者非手术部位,减少辐射散热。

头部保暖:佩戴保温帽或头套,因头部散热占全身的30%。

肢体保护:对四肢进行包裹,避免长时间暴露;下肢手术时使用腿套或足部保温袋。

3.主动加温:补充体内热量

液体加温:所有输入液体(包括血液、晶体液、胶体液)通过加温器加热至37℃后再输入。

体腔冲洗液加温:腹腔、胸腔冲洗液使用恒温箱加热至37-38℃,避免“冷冲洗”导致体温骤降。

呼吸加温:麻醉机加装湿热交换器(HME),防止呼吸道干燥和热量流失。

4.体温监测:精准把控

持续监测:使用食管、鼻咽或直肠温度探头实时监测核心体温,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

预警机制:设定体温下限(如36℃),接近时立即启动干预措施。

5.特殊人群针对性护理

老年患者: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需提前预热手术床,使用更厚的保温材料。

儿童患者:按体重调整加温设备温度,避免烫伤;使用小儿专用保温毯。

开放手术:对胸腹腔手术患者,在关闭体腔前用温盐水纱布覆盖内脏,减少热量流失。

6.术后延续护理

转运保暖:术后转运至恢复室时,使用加温转运床或保温毯,避免“二次低温”。

恢复室管理:恢复室温度维持在24-26℃,继续监测体温直至稳定。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是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需要医护团队的精细化管理和患者的主动配合。护士作为“体温守护者”,通过环境调控、主动加温、持续监测等策略,将低温风险降至最低。未来,随着智能加温设备的应用和个性化护理方案的推广,术中保暖将更加精准高效。记住:温暖的手术室,是患者康复的第一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