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当亲人身处 ICU,隔着玻璃看到他们身上插满管子,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很多家属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他们是不是在睡觉?那些‘镇静镇痛’治疗,到底是怎么回事?” 作为在 ICU 工作多年的护士,今天就为大家揭开这项看似神秘的医疗技术背后的真相,带你了解“让患者舒适的医疗艺术”。
一、为什么 ICU 患者需要镇静镇痛?ICU 收治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且复杂,他们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剧痛,还要面临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例如,严重创伤患者身上多处伤口的疼痛,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呼吸机时的不适感,以及陌生环境带来的恐惧和焦虑,这些都可能导致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发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一些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和操作的患者,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等,清醒状态下的操作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还可能因患者不配合而影响操作的顺利进行和治疗效果。
二、镇静镇痛≠睡觉虽然从表面上看,接受镇静镇痛治疗的患者像是在睡觉,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普通的睡觉是人体自然的生理状态,大脑处于相对放松且具有自主意识的状态,睡眠过程中会有正常的翻身、肢体活动,并且能够自主清醒。而 ICU 里的镇静镇痛是通过使用药物,精确调控患者的意识、疼痛感知和身体反应。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镇静镇痛药物和剂量。这些药物能够抑制大脑的兴奋神经,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同时调整患者的意识状态,使其处于一种安静、舒适且配合治疗的状态。患者可能处于浅睡眠、嗜睡甚至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状态,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镇静镇痛:一门精准的医疗艺术在 ICU,镇静镇痛治疗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需要医护人员精准把控每一个环节。护士作为这项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每次给药前,护士要详细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疼痛程度等。通过专业的评估工具,如 Richmond 躁动 - 镇静量表(RASS)和疼痛评估量表,准确判断患者的状态,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给药过程中,护士要严格按照医嘱,精确控制药物的剂量和输注速度,稍有不慎,剂量过大可能导致患者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严重后果,剂量过小则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给药后,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呼吸频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患者的表情、肢体动作等细微表现。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例如,当发现患者呼吸变浅变慢时,可能需要调整镇静药物的剂量或给予相应的拮抗药物;如果患者出现躁动不安,要判断是疼痛引起还是镇静深度不够,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四、镇静镇痛背后的关怀与挑战镇静镇痛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让患者安静,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促进病情恢复。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尽可能减少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比如,为了防止患者因长期卧床和镇静导致的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护士会定时为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和气压治疗;为了避免患者出现压疮,会使用减压床垫,并定时为患者翻身。
五、家属关心的那些事对于家属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镇静镇痛治疗对患者有没有危害,以及患者什么时候能够醒来。实际上,只要在专业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测和规范操作下,镇静镇痛治疗是相对安全的。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医护团队会通过全面的评估和及时的处理,将风险降到最低。
ICU 里的镇静镇痛治疗,是一项融合了医学知识、专业技能和人文关怀的“医疗艺术”。它不是简单的让患者睡觉,而是通过科学、精准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平稳度过疾病的危重阶段。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大家对这项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消除心中的疑惑和担忧。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