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进行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第三大死因。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尽管COPD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的自我管理,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吸入药物:规范用药是基石
吸入治疗是COPD稳定期管理的核心手段,可直达气道起效快、副作用小。常用的吸入药物有:1.支气管舒张剂:包括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和抗胆碱能药物(如噻托溴铵),通过扩张支气管缓解气促。2.吸入激素:用于频繁急性加重的患者,需与长效支气管舒张剂联用(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3.祛痰药:如乙酰半胱氨酸,可稀释痰液,帮助排痰,通畅呼吸道。药物需长期规律使用,即使症状缓解也不可擅自停药。
然而临床中约50%患者因吸入装置使用错误而导致疗效大打折扣。因此正确使用吸入药物尤为关键。不同吸入药物的使用方法各异,但都需严格遵循以下步骤:1.使用前充分呼气(避开装置口),确保肺部腾出空间;2.含住吸嘴并密封嘴唇,避免漏气;3.同步按压装置并深吸气,吸气后屏息5~10秒,使药物沉积于气道;4.使用后要漱口(含激素类药物后尤其重要),预防口腔真菌感染。
肺康复与氧疗:提升耐力的“呼吸训练营”
1.肺康复。肺康复训练被证实可改善COPD患者运动耐力,推荐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1)呼吸训练,目标从“被动喘息”到“主动控制”。如缩唇呼吸法:像吹蜡烛一样缓慢呼气,嘴唇呈鱼嘴状,吸气2秒,呼气4~6秒。每天练习3次,每次5分钟。腹式呼吸训练:平卧时手放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紧腹部肌肉。逐步过渡到坐位、站立位练习。呼吸训练需长期坚持,可显著减少呼吸肌疲劳,提升氧气利用率。(2)有氧运动,打破“不敢动”的误区。推荐运动有:平地快走、骑固定自行车、水中运动(水温28~32℃最佳),强度标准以运动中能正常说话,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以内为宜,每周5次,每次20~30分钟,从5分钟分段开始逐步增量。(3)肌肉力量训练,预防“消耗性肌萎缩”,包括:上肢训练:举装满水的矿泉水瓶(0.5~1kg),每组10次,每日2组;下肢训练:坐位抬腿、靠墙静蹲(膝盖不超过脚尖)。注意运动时配合呼吸节奏,避免憋气。
2.长期家庭氧疗(LTOT)。对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88%或合并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的患者,建议进行长期家庭氧疗,每日吸氧≥15小时,目标为维持血氧饱和度90%~94%。注意事项:使用鼻导管,氧流量1~2L/分钟(遵医嘱调整);避免高浓度吸氧(>5L/分钟可能抑制呼吸);防火防震,制氧机远离明火;湿化瓶每周用白醋浸泡消毒,预防细菌滋生。
饮食管理:为呼吸“减负”的营养策略
COPD患者因呼吸耗能增加、胃肠淤血等原因易出现营养不良,需注重“高能量、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原则。其中:在碳水化合物方面,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等主食),避免过多糖分加重呼吸负担;建议每天摄入1.2~1.7g/kg,优选鸡蛋、鱼肉、乳清蛋白粉以增强呼吸肌力量;进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适当补充橄榄油、坚果等以提供优质脂肪。进食还需注意少食多餐(每日5~6餐),避免饱胀压迫膈肌。
预防呼吸道感染:筑牢“免疫防线”
COPD患者免疫力较低,一次普通感冒也可能诱发急性加重,需注意防护。每年秋季可接种流感疫苗;日常生活需注意:勤洗手(尤其接触公共物品后);雾霾天减少外出,必要时佩戴N95口罩;定期清洗室内空调滤网;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等。若出现痰量增多、颜色变黄或变绿、发热或气促加重,需及时就医。
COPD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医患共同努力。请随身携带《行动记录卡》,每日记录用药、症状和氧疗时间,复诊时供医生参考。记住,规范治疗与积极生活态度相结合,即使带病生存,也能活出精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