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麻醉就是睡一觉吧?打完针我就啥也不知道了?”在手术室门口,这样的疑问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在大众认知里,麻醉似乎只是“打一针、睡一觉”的简单操作,但事实上,这背后藏着麻醉团队精准细致的全流程管理——从术前评估到术中守护,再到术后苏醒,每一步都关乎手术安全与患者康复,绝非“睡一觉”那么简单。
术前:定制“安全方案”的关键48小时
真正的麻醉术前2天启动。麻醉医生持“麻醉评估表”到病房,询问患者是否有高血压、哮喘,药物过敏史及手术史,以此定制麻醉方案。如一位要做膝关节置换术的老人,有20年高血压史且曾因哮喘住院,医生评估其肺功能弱,弃常规全麻,选“椎管内麻醉+镇静”,减少呼吸影响。术前还需查血常规、心电图、肺功能,精准计算身高体重以定麻醉药剂量,差100克就可能影响效果。
术中:不止“睡着”,更是“生命守护”
手术开始前,麻醉医生会给患者扎针推药,这便是大众眼中的“打一针”。但药物起效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在手术台旁,麻醉医生会紧盯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这些指标如同患者的“生命密码”。比如一台胆囊切除手术中,当医生分离胆囊时,患者血压突然从120/80mmHg降到80/50mmHg,麻醉医生立即判断是“牵拉反应”导致,迅速推注升压药,同时调整麻醉深度,30秒后血压恢复正常。若此时反应不及时,可能引发器官缺血,甚至休克。
除了监控生命体征,麻醉医生还要根据手术进程调整药物剂量。比如做心脏手术时,需要让患者的血压维持在较低水平(减少出血),但又不能太低(保证大脑供血);而做剖宫产手术时,要严格控制麻醉药物浓度,避免药物通过胎盘影响新生儿。此外,若患者术中出现过敏、大出血、呼吸抑制等突发情况,麻醉医生必须第一时间处理——他们就像手术中的“生命守护者”,比手术医生更早发现危险,也更早出手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麻醉并非只有“全身麻醉”一种。像拔牙、缝合伤口用的“局部麻醉”,只需在手术部位注射药物,患者全程清醒;做下肢手术用的“椎管内麻醉”(俗称“半麻”),患者下半身失去知觉,但意识清醒。选择哪种麻醉方式,需结合手术类型、患者体质综合判断,而非“想睡就睡”。
术后:苏醒期的“温柔护航”
手术结束后,患者并非立刻就能醒来。他们会被送到“麻醉苏醒室”,由麻醉护士专人看护。这里的监护仪仍在工作,护士会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伤口疼痛等情况。
“很多人以为醒来就没事了,其实苏醒期也有风险。”麻醉科护士长李女士解释,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苏醒延迟”,可能是药物代谢慢导致;还有人会因麻醉药物刺激出现“术后躁动”,拔掉输液管或氧气管。这时护士会轻声安抚,必要时使用镇静药物,帮助患者平稳过渡。
当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后,才会被送回病房。但麻醉的“守护”并未结束——麻醉医生会在术后24小时内回访,询问患者是否有头痛、喉咙痛(气管插管可能导致)等不适,同时调整止痛方案。比如术后疼痛明显的患者,会采用“多模式镇痛”,结合口服药、静脉止痛药、镇痛泵等,既缓解疼痛,又减少单一药物的副作用。
破除误区:这些说法不可信
“麻醉会让人变笨”是最常见的误解。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调研显示,90%的人担心麻醉影响智力,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常规麻醉会对健康成年人的记忆力、智力造成长期影响。儿童和老年人术后可能出现短暂的“认知功能障碍”,但通常在1-3个月内会恢复。
还有人认为“麻醉药剂量越大越安全”。实际上,麻醉药物需精准控制——剂量不足会让患者术中清醒、感到疼痛,剂量过大则可能抑制呼吸和心跳。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用公式计算出“最佳剂量”,并在术中根据情况实时调整。
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回访,麻醉是贯穿手术全程的“安全防线”。它不是简单的“打一针睡一觉”,而是麻醉团队用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患者搭建的“生命保护网”。下次走进手术室前,不妨对麻醉医生说一句“谢谢”——正是他们的默默守护,才让手术多了一份安全,让患者多了一份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