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无声骨折”
“无声骨折”,临床上多指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临床上以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多见,是指因骨质疏松导致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使胸腰椎椎体在轻微外力甚至无明显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压缩变形。
这种骨折之所以被称为“无声”,是因为部分患者在骨折发生时没有剧烈疼痛,或仅出现轻微腰背部酸痛,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劳损而被忽视。68岁的张阿姨就是如此,她在弯腰整理床铺后,感觉腰部有些不适,但并未在意,直到几个月后身高明显变矮、腰背部疼痛加重才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胸腰椎多个椎体已经发生压缩性骨折。
二、易患人群有哪些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量逐渐流失,尤其是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加速,骨质疏松风险显著增加,成为无声骨折的高发人群。
长期缺乏运动者:运动能刺激骨形成,长期不运动的人,骨骼得不到足够刺激,骨密度降低,易引发骨质疏松,进而增加骨折风险。
营养不良者:长期钙、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影响骨骼健康,导致骨量减少,增加骨折可能性。
有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吸烟、过量饮酒、喝咖啡和浓茶等,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加速骨量流失。
三、“无声骨折”的危害
疼痛与活动受限:骨折后,患者会出现腰背部疼痛,站立、行走、翻身等活动时疼痛加剧,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脊柱畸形:多个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脊柱缩短、后凸畸形,表现为身高变矮、驼背,进而影响胸腔和腹腔脏器功能。
并发症增多:脊柱畸形会使患者呼吸功能下降,易引发肺部感染;同时,因活动减少,还可能导致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生活质量下降:疼痛和活动受限会让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降低生活质量。
四、如何识别“无声骨折”
症状观察:若出现腰背部疼痛,且疼痛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或伴有身高变矮、驼背加重等情况,需警
惕无声骨折的可能。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初步判断椎体是否压缩变形;骨密度检测能明确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新鲜骨折,有助于早期诊断。
55岁的李女士,近期常感觉腰背部隐痛,且发现自己的驼背比以前明显了,去医院做了腰椎X线检查,发现第12胸椎椎体压缩性骨折,骨密度检测显示为重度骨质疏松。
五、治疗手段有哪些
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骨折压缩程度不严重的患者。包括卧床休息、佩戴支具、药物治疗等。卧床休息一般需2-3周,期间要注意预防并发症;支具可起到固定和支撑脊柱的作用,佩戴时间根据病情而定;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钙剂、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降钙素等),以增加骨密度,缓解疼痛。
手术治疗:对于骨折压缩程度严重、疼痛剧烈、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常用的微创手术方法,通过向病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能迅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稳定性。
六、预防措施不可少
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多吃牛奶、豆制品、鱼虾等富含钙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剂。
适当运动:坚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慢跑等,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脊柱稳定性。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运动,以防骨折。
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和浓茶的摄入;避免跌倒,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环境安全,如安装扶手、防滑垫等。
定期检查: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早发现、早治疗骨质疏松,降低无声骨折的发生风险。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虽被称为“无声骨折”,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和早期识别,就能有效降低其危害。关注骨骼健康,从现在做起,让“无声”的伤害远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