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疼痛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许多患者在接受康复训练或治疗时,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疼痛,这让他们常常陷入困惑:这种疼痛是康复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还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尤其是在使用药物辅助康复时,如何判断疼痛是否需要立刻停药?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读康复中疼痛的本质,帮助区分正常反应与异常信号,以及何时该暂停用药。
康复中疼痛的常见类型
治疗性疼痛。这种疼痛多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比如骨折术后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脑卒中后的肢体功能训练等。当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受损部位时,由于肌肉、肌腱、关节囊等组织受到牵拉或收缩,会产生一定的疼痛感。这种疼痛通常与动作密切相关,在停止动作后会逐渐缓解。
炎症性疼痛。康复过程中,受损组织的修复会伴随局部炎症反应,炎症因子的释放可能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例如,软组织损伤后的肿胀、疼痛,就属于炎症性疼痛。这种疼痛往往在损伤后的几天内较为明显,并随着炎症的消退而逐渐减轻。
药物相关性疼痛。部分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使用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疼痛。这种疼痛与药物的使用有明确的时间关联,可能表现为头痛、肌肉酸痛等。
哪些疼痛是康复中的正常反应?
与训练动作相关。在进行特定的康复训练动作时出现,如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屈膝训练,当膝关节屈曲到一定角度时会出现疼痛,但随着训练的持续和身体的适应,疼痛也会逐渐减轻。
疼痛程度较轻。一般为轻度至中度疼痛,患者能够忍受,不会影响正常的休息和睡眠。例如,肩周炎患者在进行肩部外展训练时,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但并不会让人难以忍受。
疼痛持续时间短。在停止训练后,疼痛会在较短时间内缓解,通常不超过24小时。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腰背肌训练后,可能会有短暂的腰部酸痛,休息后即可缓解。
伴随功能改善。虽然存在疼痛,但患者的肢体功能在逐渐恢复,如关节活动度增大、肌肉力量增强等。这表明疼痛是身体在适应训练、进行修复的表现。
哪些疼痛需要立刻停药?
突发性剧烈疼痛。用药后突然出现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疼痛,与训练动作无关,且持续不缓解。这种疼痛可能是药物过敏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的表现,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引发剧烈疼痛。
伴随异常症状的疼痛。疼痛的同时,还伴有皮疹、瘙痒、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提示药物过敏或其他全身性不良反应,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出现胃痛并伴有黑便,可能是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出血,需要立即停药。
疼痛逐渐加重。用药后,疼痛不仅没有减轻,反而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休息和睡眠,同时伴随肢体功能下降。这可能是药物不对症或病情加重的表现,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特定部位的异常疼痛。如使用肌肉松弛剂后出现的肌肉无力性疼痛,或使用某些神经修复药物后出现的神经痛加剧等。这些特定部位的异常疼痛可能提示药物对相应组织或神经造成了不良影响,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康复中应对疼痛的实用建议
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疼痛加剧。在训练过程中,若出现疼痛超过耐受范围,应及时停止训练,休息片刻后再继续。如训练后出现局部轻微肿胀和疼痛,可进行冷敷;对于慢性疼痛,可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如果对疼痛的性质和原因不确定,或出现异常疼痛,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不要自行判断或随意停药。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给出专业的建议。
康复中的疼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正确区分正常反应和异常信号。患者应关注疼痛的变化,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康复治疗的安全和有效。当出现需要停药的疼痛时,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