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家长对“多动症”这一疾病并不陌生,这是因为多动症儿童会出现神经发育障碍问题,严重影响其学习及日常生活。这一疾病的成因极其复杂,核心症状包括但不限于注意力缺陷、过度活动、易冲动以及情绪调节困难,且从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来看,这些行为表现通常与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迟缓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必须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且不限于院内,家庭和学校也应当齐心协力,以实现在院外的延续性干预。本文旨在进行多动症儿童的护理与教育科普,帮助多动症儿童家长和教师采取更科学、更有效的干预方法。具体建议如下:
掌握多动症的发生发展基础
一方面,多动症儿童在执行功能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与其前额叶-纹状体环路的发育异常有直接的关系,为此,他们在工作记忆形成、情绪自我调节等方面均有一定困难,部分严重儿童还伴随认知障碍相关表现,这也是导致多动症儿童难以融入学习环境、维持正常生活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多动症儿童普遍在神经递质系统方面表现为功能障碍,具体而言是指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正常情况下,不同脑区都存在适量的能抑制兴奋的神经递质,一旦发生异常,儿童就会亢奋、多动,难以实现对行为的自主控制,家长和教师应懂得这并非其本意。
家庭环境的关键调节作用
首先,家长要为多动症儿童建立起结构化的生活环境以及可预测的生活结构,具体措施包括为儿童划定明确的活动区域、制定日常行为规范,辅以科学而清晰的作息时间表,在尊重儿童意愿的基础上完成一日生活,减少环境刺激引发的行为问题,且在其病情有显著好转后再重新制定计划,赋予儿童更多的自主权。其次,家长要采取正向行为支持策略,且护理经验表明,正向强化策略比惩罚措施的效果更好,注意表扬要及时、具体,即在期望行为发生后立即给予针对性反馈,若出现不符合期望的行为,则应在鼓励中给出修正建议。
学校教育的适应性调整
一方面,教师应当对课堂环境进行优化,考虑将多动症儿童的座位安排在干扰刺激较少的位置,最好在前排,便于教师在课上管理与指导,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进度的基础上给予多动症儿童更多关注,为帮助其集中注意力,可在课上适当地穿插一些互动环节,避免长时间进行传授式教学,可改用学生更倾向的游戏活动教学,提高多动症儿童的参与度。另一方面,教师在课下需要展现更多的人文关怀,主动与其沟通并引导其说出自己的困扰,以更生活化的方式加以开导或帮助其建立“认知脚手架”,尤其是在遇到学习困境时,强调先明确目标及任务,而后关注提示内容并挖掘隐藏条件,最后完成任务并进行自我反思,逐步培养儿童的元认知能力,弥补执行功能缺陷,同理,该方法还可应用到交友困境之中。
家校协作的实践路径
首先,双方应当协力尽快构建信息共享机制,目的在于有效沟通,双方各自记录多动症儿童在家、在校的行为表现,紧急事件当日沟通,过程性评价可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总结分析问题所在并适应性地调整护理策略,以保证信息足够精准、及时。其次,家校双方从一开始就应保持护理理念及教育方向的高度一致,避免多动症儿童在不同标准下左右为难,具体表现为统一行为期望的标准、期望行为强化物的选择标准、问题行为的处理方式及流程。最后,要对专业支持进行合理利用,主动寻求医学方面的科学指导,例如行为治疗法的灵活应用,包括但不限于阶梯式冲动控制训练、教授情绪自我调节技巧、建立社交情境并做实际问题解决尝试,每周2-3次、每次30min即可,通常持续半年便有显著的效果,若需用药干预则必须遵循医嘱,综合考虑症状特点、共病情况和个体反应等因素以获得理想效果,但切不可因此中断行为干预。
结语
针对多动症儿童,建议尽快构建发展性支持网络,不仅需要以医疗专业知识为基础,更需要家庭、学校协作,在尊重神经发育规律、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多动症儿童的护理及教育,最终通过科学协作策略,助力多动症儿童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