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香  单位: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1
23

手术结束并不代表治疗的终结,术后疼痛管理在康复进程中是极为关键的一部分。身为麻醉医生,我每天都会碰到患者有关术后镇痛的各类疑问,比如“手术后会非常痛吗?”“止痛药会让人上瘾吗?”“镇痛泵是否是万能的?”今天我就来系统地解答这些问题,助力大家科学地认识术后镇痛。

一、术后疼痛:不止是“痛”那么简单

1.生理层面: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抑制呼吸深度,增加肺部感染风险;延缓胃肠功能恢复,延长进食时间。

2.心理层面:引发焦虑、失眠甚至抑郁,影响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3.康复层面:疼痛导致患者不敢活动,增加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的风险,显著延长住院时间。

二、常用术后镇痛方法:哪种更适合你

1.口服镇痛药物:适用于轻度疼痛或作为其他镇痛方式的补充。常见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抗炎药、弱效阿片类药物等。优点是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缺点是起效慢、镇痛强度有限,对中重度疼痛效果差。

2.静脉镇痛泵(PCA泵):是中重度术后疼痛常用方案。患者术后携带便携式镇痛泵,通过静脉通路持续输注镇痛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疼痛加剧时可自行按压按钮追加剂量(有安全锁止功能)。其优势是“按需镇痛”,能快速缓解突发疼痛,患者参与度高,镇痛满意度超90%。但可能有恶心、呕吐、头晕等副作用,停药后可缓解。

3.区域阻滞镇痛:包括神经阻滞、硬膜外镇痛等,属“精准镇痛”。麻醉医生在超声或X线引导下,将药物注射到手术区域相关神经周围或硬膜外腔,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如剖宫产术后用硬膜外镇痛,膝关节手术后用股神经阻滞。这类方法镇痛效果强、全身副作用少,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适合骨科、胸腹部大手术患者。

4.其他辅助方式:①局部浸润:手术结束时,医生在切口周围注射局麻药,可提供术后4-6小时的早期镇痛。②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两种或以上镇痛方法(如静脉镇痛+口服抗炎药),通过不同机制增强效果,减少单一药物用量和副作用。

三、关于术后镇痛的常见误区

1.“止痛药会上瘾,能忍就忍”:术后镇痛药物(尤其是阿片类)短期(通常1-2周)规范使用,成瘾率低于0.06%。相反,长期剧烈疼痛未有效控制,可能发展成慢性疼痛,治疗难度更大。

2.“镇痛泵用得越少越好”:镇痛泵药物剂量由麻醉医生根据患者体重、手术类型等精准计算,按压追加按钮可有效控制疼痛。过度忍痛会因疼痛应激反应影响康复,按规范使用无需担心药物过量。

3.“术后疼痛都一样,别人用什么我就用什么”:镇痛方案需个体化。例如,老年患者对阿片类药物敏感,可减少用药剂量;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呼吸功能差的患者可能不适合高剂量静脉镇痛。

4.“完全不痛才是好的镇痛”:理想术后镇痛效果是将疼痛控制在轻度(VAS评分3分以下),不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即可。一味追求“完全无痛”需加大药物剂量,会增加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四、患者如何配合做好术后镇痛

1. 主动沟通疼痛程度:术后可使用“疼痛评分尺”(0分为无痛,10分为最剧烈疼痛)向医护人员准确描述,便于及时调整方案。

2. 正确使用镇痛泵:了解镇痛泵的使用方法,感觉疼痛加重时及时按压追加按钮,不要等到疼痛难以忍受时再处理。

3. 注意副作用信号:如出现明显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呼吸频率低于10次/分钟)等,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4. 配合早期活动:在镇痛效果良好的情况下,尽早进行床上翻身、下床活动,既能促进康复,也能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

5. 术后饮食辅助:清淡饮食、充足饮水有助于药物代谢,减少胃肠道不适。

总之,术后镇痛是外科快速康复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其目标不只是“减轻痛苦”,更是帮助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术后恢复期。患者需了解镇痛知识,主动与医护人员沟通,以获得适合自己的镇痛方案。记住,科学镇痛是康复的第一步。术后若有疼痛疑问,可随时咨询麻醉医生或护士,他们会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