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不少人一测血压发现数值偏高,就立刻紧张起来,认为自己得了高血压。其实,血压高并不等同于高血压,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学会分辨真假高血压,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管理健康。
一、高血压诊断标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中,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 mmHg;或家庭血压≥135/85 mmHg;或24h动态血压≥130/80 mmHg,白天血压≥135/85 mmHg,夜间血压≥120/70 mmHg。根据诊室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
二、区分真假高血压的5个关键步骤
1.判断血压升高是否为暂时性因素
许多因素会导致血压暂时升高,但并非高血压。常见原因包括:
生理因素:剧烈运动后、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饮酒、吸烟、饱餐后、寒冷刺激等。
药物影响: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激素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引起血压升高。
疾病因素:急性感染、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应对方法:若血压升高与上述因素相关,建议静息30分钟后复测。若血压恢复正常,则无需过度担心。
2.排除“白大衣高血压”
部分人在医院或诊所测量血压时,因紧张导致血压升高,但家中自测血压正常,这种现象称为“白大衣高血压”。
判断方法:进行家庭自测血压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若家庭自测血压正常(收缩压<135mmHg,舒张压<85mmHg),而诊所血压≥140/90mmHg,则可能为白大衣高血压。
注意事项:白大衣高血压患者需定期随访,因其未来发展为高血压的风险较高。
3.评估是否存在高血压相关症状
高血压的典型症状包括:
头痛:常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早晨醒来时明显。
头晕:感到头部沉重、晕眩或头昏。
耳鸣:耳朵里听到嗡嗡声或其他声音。
视力问题:视力模糊、视野缺损或短暂失明。
其他症状:鼻出血、呼吸困难、胸痛、睡眠障碍、肢体麻木等。
提醒:部分高血压患者可能无症状,但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损害心、脑、肾等器官。因此,即使无症状,也需定期监测血压。
4.排查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常见病因包括:
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等。
内分泌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其他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主动脉缩窄等。
排查方法:若血压升高伴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检查:
血压突然急剧升高(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20mmHg)。
服用降压药物效果不佳。
伴低血钾、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等异常体征。
5.结合长期血压监测数据
高血压的诊断需基于多次血压测量结果。建议:
家庭自测血压:每天早晚各测量1次,连续测量7天,取后6天血压平均值。
动态血压监测:佩戴24小时血压监测仪,记录全天血压波动情况。
正常血压波动范围:正常人每日血压波动在20-30mmHg之间。若血压波动过大或持续升高,需警惕高血压。
三、真假高血压的应对策略
1.假高血压(暂时性血压升高)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盐摄入(每日<5克);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150分钟)。
缓解压力: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
定期监测:每月测量1-2次血压,观察血压变化趋势。
2.真高血压(确诊高血压)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缬沙坦、氢氯噻嗪等。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采用DASH饮食模式,多摄入菠菜、燕麦等富钾食物,减少加工肉制品摄入。
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23.9之间。
定期检查:每3-6个月检查心电图、尿微量白蛋白,评估心、脑、肾等器官功能。
四、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误区1:血压高但无症状,无需治疗
真相: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许多患者在无症状的情况下已出现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因此,即使无症状,也需积极治疗。
误区2:血压正常后即可停药
真相:高血压需长期甚至终身治疗。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误区3:家庭自测血压不准确
真相:家庭自测血压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手段。建议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静坐5分钟,避免测量时说话或移动。
血压高不一定是高血压,但需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区分。无论是真高血压还是假高血压,定期监测血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都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