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心脏比作人体发动机,冠状动脉就是为发动机输送燃料的核心管道。当这些血管发生病变,就会引发冠心病——医学上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想要理解这个常见病,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关键问题:血管是如何堵塞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一、冠心病是如何形成的?——从“油垢”积累到管道危机
1. 损伤开端:健康的血管内皮可能因长期的高血压冲击、烟草中有害物质的侵蚀、高血糖的慢性“浸泡”,或者血液中过多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而受损,出现微小的“伤口”。
2. 油脂沉积:“坏”胆固醇像油滴一样,从这些受损的“伤口”悄悄钻入血管内壁下方,在那里安营扎寨并不断积累。此时,身体启动“维修”模式,调集巨噬细胞来清理这些“入侵之敌”。然而,当胆固醇过多时,巨噬细胞会被“撑爆”,变成充满脂质的泡沫细胞,这些“泡沫”不断堆积,就形成了像粥一样黏稠的脂质斑块核心,这就是“粥样硬化”名称的由来。
3. 斑块生长与钙化:随着时间推移,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也会参与进来,试图在脂质核心外面形成一层纤维帽包裹它。这个斑块就像血管壁里的“定时炸弹”,会逐渐增大、变厚,向血管腔内突出,使得原本通畅的血管腔变得越来越窄。有时斑块还会钙化,变得又硬又脆。
4. 堵塞危机爆发:当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5%,心脏需要更多血液时,狭窄的血管就无法输送足够的血液,心肌就会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更危险的是,这些斑块的纤维帽可能破裂,就像“脓包破溃”,内容物暴露在血液中,血液中的血小板会立即扑上来形成血栓,可能瞬间将本已狭窄的血管彻底堵死,导致心肌因完全断供而坏死,这就是急性心肌梗死。
二、全面应对策略:疏通管道与源头治理
1.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像血液“防凝剂”,阻止血小板抱团形成致命血栓。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则是“胆固醇克星”,能显著降低坏胆固醇水平,甚至帮助稳定和缩小斑块。缓解心绞痛的“急救先锋”硝酸甘油必须随身携带,发病时舌下含服可快速扩张血管。而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通过减慢心率来降低心脏耗氧量,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则擅长解除血管痉挛。
2. 介入治疗(PCI):医生通过手腕或大腿根的微小切口,将导管送入冠状动脉,先用球囊扩张狭窄处,再植入金属网状支架撑开血管。这种微创手术恢复快、效果立竿见影,尤其适合急性心肌梗死抢救。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医生会取患者自身的胸廓内动脉或腿部静脉,在堵塞血管的两端搭建新的“桥梁”,让血液绕开阻塞段流通。
冠心病虽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用药和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绝大多数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关键在于日常行动,比如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指标、保持合理体重。这些实际措施比任何治疗都更能保护心脏,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