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夏季是高发季节,门诊总能遇到不少因“嘴巴疼到吃不下”被家长带来的孩子。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在发病期间会在孩子的手掌、指端、足底和足趾及足趾外侧、臀部、下肢等部位,出现直径2~10mm的皮疹或玫瑰色斑疹,中央有清澈透明的小水疱,呈离心性分布。另外,在口腔黏膜会出现水疱,水疱2~3天会破溃形成溃疡。前期多表现为上感症状,孩子经常会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疼痛、拒食、流涎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孩子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由于口腔黏膜破损,孩子一吃东西就会引发剧烈疼痛,拒绝进食,甚至拒绝喝水。但巧妙选择3类软烂食物,既能减少疼痛刺激,又能提供全面营养,帮助孩子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果蔬类
新鲜果蔬能提供维生素B、维生素C(可缓解口腔疼痛、促进黏膜修复)和水分,加工成泥或汁,更易消化,推荐食物及做法:
蔬菜汤:胡萝卜汤、冬瓜汤……(过滤后饮用),补充维生素和水分。
梨水:梨去皮去核,切小块煮,晾到温凉后饮用,既能补水,又能缓解口腔干燥,天然甜味,口感温和,孩子最爱。
(3)牛奶香蕉糊:香蕉去皮切段,加入温奶,用破壁机打成细腻糊状(提供优质蛋白、碳水化合物和钾元素),天然甜味,孩子易于接受。
谷物杂粮类
谷物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能快速给身体供能,而且经过煮制、研磨后质地软烂,不刺激口腔黏膜,推荐食物及做法:
小米粥、大米粥:小米和大米熬粥,可添加南瓜、山药增加营养密度,煮至浓稠,放温后给孩子吃。如果孩子疼得厉害,可先只喂米汤,几乎没有颗粒,能补充水分和碳水化合物。
山药杂粮糊:山药蒸熟后压成泥,加少量煮软的小米或大米,用温水调成糊状,健脾养胃,适合生病期间消化功能较弱的孩子。
蔬菜泥配软面条:将面条煮到软烂,混在蒸熟后打成泥的蔬菜里,既能补充维生素,又提供能量,两者结合软滑易咽。
高蛋白类
蛋白质是修复黏膜、合成抗体的“原材料”,口腔溃疡的愈合离不开优质蛋白。要加工成泥状、羹状,细腻到入口即化,不易划伤溃疡面,推荐食物及做法:
蒸蛋羹:蒸蛋羹是最容易消化的优质蛋白来源,蒸出来的蛋羹嫩滑几乎不用咀嚼,轻轻一抿就能咽下,根据情况可加少许芝麻油增加口感。
嫩豆腐泥:嫩豆腐是植物蛋白的代表,口感清淡,入口即化,蒸熟后压成泥,加少量温水调成稀糊状,也可混一点南瓜泥增加甜味,孩子一般会喜欢。
鱼泥或鸡肉泥:鱼肉和鸡肉蛋白质含量高,且细腻易吸收,能帮助口腔黏膜修复。选择刺少的鱼类(如鳕鱼)或鸡胸肉,蒸熟后用破壁机打成泥,可以拌在粥或面条里,以免单独吃时口感太干。
额外提醒:口腔护理
孩子吃完东西后及时清洁口腔,用温凉的白开水或淡盐水让孩子含漱一下,清除食物残渣,避免残渣留在溃疡面引发感染。
最后在这里提醒所有家长,手足口病的口腔疼痛一般在发病后3~5天最明显,之后会逐渐减轻,家长也无需过于忧虑。这期间别强迫孩子“必须吃多少”,而是耐心引导孩子“能吃一点是一点”。但是,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烧、食欲显著减退、精神差、尿量明显下降、惊厥、抽搐,或者出现其他并发症,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对抗手足口病,营养是“弹药”,减少疼痛是“前提”。选对食物,做好护理,孩子才能更快恢复。同时在家隔离休息,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大多数患儿在7到14天内可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