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71关节疼痛,是许多中老年人挥之不去的困扰,也是年轻群体因久坐、劳损、运动损伤等因素逐渐面临的健康隐患。现代医学多从骨关节结构、软骨磨损、滑膜炎症等角度诊断治疗,而中医则以“骨不离筋,筋不离气”为理论基础,强调整体观与辨证施治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调和脏腑、疏通经络,以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一、关节疼痛的中医认识:病在关节,根在五脏
中医称关节疼痛为“痹症”,意为“闭塞不通则痛”。《黄帝内经》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外因多为风寒湿邪侵袭,经络闭阻;内因则多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筋骨失养。中医认为,关节疼痛虽表现在肢体关节,实则与五脏之气血津液运行密切相关。
肝主筋:肝气调达,筋得濡养,关节灵活;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则屈伸不利、抽搐疼痛。
肾主骨:肾精充足,骨骼坚固;肾虚则骨软无力,易感疼痛。
脾主肌肉、统血:脾运化失常,气血生化无源,则筋骨失养,瘀阻经络,引发肿胀酸痛。
此外,气血不足或气滞血瘀,也常见于长期劳累、久病之后或体虚之人。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而入,经络受阻,便形成“行痹”、“痛痹”或“着痹”等不同类型的关节疼痛。因此,中医诊治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更重视全身调理,强调“治其内而安其外”。
二、筋气同调:中医治疗的整体理念
“骨不离筋,筋不离气”,正是中医治疗关节疼痛的核心思维。筋骨为形,气血为用;筋气不畅,骨节自然失调。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常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调气血,通经络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滞则血瘀,血瘀则不通而痛。治疗上,常采用:
中药内服:如独活寄生汤、加味桂枝汤等,兼顾祛风湿、补肝肾、活血通络。
针灸疗法:如取阳陵泉、阿是穴、肝俞、肾俞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
拔罐刮痧:祛除风寒湿邪,促进气血流通。
对于寒湿型痹症,还可配合艾灸以助阳气,提升局部温度,使邪气外散。针灸配合走罐法、火龙罐、督脉灸等,也有良好疗效。
2. 补肝肾,强筋骨
肝肾同源,筋骨互为表里。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肝肾亏虚”型关节痛,重在滋补:
中药选用:如杜仲、续断、川牛膝、狗脊、熟地黄等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食疗辅助:如黑芝麻核桃粥、杜仲牛膝汤,适合日常调理。
艾灸温补:如命门、肾俞、关元等穴,温通阳气、扶正祛邪。
同时,中医讲“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补肾也是增强骨骼营养代谢的重要途径,对于骨质疏松、关节退变性疾病尤为关键。
3. 祛风除湿,宣痹止痛
风寒湿邪,是引发痹症的常见外因,尤其在阴雨天或受凉后症状加剧。中医通过“祛邪通络”使病邪外出、正气自复:
常用中药:羌活、防风、苍术、薏苡仁、秦艽等,用于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外治法:中药熏洗、贴敷、药泥热敷,直达病所,疗效迅速。
对于湿热型痹症(如痛风性关节炎),中医则需清热利湿、化瘀通络,可选用白花蛇舌草、土茯苓、泽泻等药物配伍。
三、治未病:中医预防关节病的智慧
中医强调“治未病”,不仅治疗已发之病,更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于关节疾病的调养和预防,建议从日常生活做起:
1. 起居有节,避风防寒:尤其是老年人,需重视保暖,避免久居潮湿阴冷环境。夏季空调房避免对关节直吹,尤以膝部、腰部为要。
2. 适度运动,强筋壮骨: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动静结合,有助筋骨柔韧、气血运行;
避免过度负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减少关节磨损;长期坐办公室者,应定时起身活动,保持关节灵活。
3. 饮食调护,脾胃为本:多食健脾益气、补肝肾、祛湿的食材;少食寒凉、辛辣、油腻,以免损伤脾胃、加重湿邪内生;合理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也是保护关节的关键一环。
四、个体化辨证施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关节痛虽为共性问题,但个体差异显著。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体质、病因、病程等因素进行个性化治疗。同样的膝关节痛,有人属“寒湿痹”,重在温阳散寒;有人属“风湿热痹”,则需清热除湿;还有人属“气血两虚”或“肝肾亏虚”,当以补为主。因此,建议患者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辨证治疗,而非自行服药或单一外治。中医诊疗注重“人病相合”,同病异治,才是真正科学、安全、有效的治疗路径。
五、结语:
关节疼痛,是筋骨之疾,更是整体失衡的信号。中医从“骨不离筋,筋不离气”的整体观出发,融合内调外治,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不仅缓解疼痛,更注重调整全身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