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物资的有效管控是确保诊疗质量与安全性的关键要素,其标准化实施对医疗费用调控与患者治疗效果产生深远影响。身为药剂部门的处方审核专员,必须立足专业视野,全面梳理医疗物资管控的全链条机制,融合政策指引与科技革新,打造系统规范的管控模式。本文将从类别划分、操作流程、数字技术应用、质量监管、费用优化及难题应对等六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耗材分类与准入管理:构建标准化体系
医疗机构根据使用风险与功能特性,将医疗物资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别:高价值医疗用品(如心血管支架、人工关节等)、普通医疗用品(如注射器、医用敷料)以及非医疗类物资。对于高价值医疗用品,医疗机构实施严格的准入机制,必须经过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医疗物资管理委员会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临床需求、医保支付范围以及集中采购政策等多方面考量。以广西为例,2025年已将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等产品列入省级集中采购目录,药剂部门需确保院内产品与医保编码实现精确对应。该准入流程严格遵循"三重审核"制度:首先由临床科室进行初步筛选与必要性评估。
全流程闭环管理:从采购到使用的精准把控
(一)采购与库存管理。各临床部门需每月提交物资需求计划,药剂部门依据历史使用数据及DRG病种成本核算结果动态优化采购规模。针对高值医疗耗材,统一通过省级采购平台实施阳光采购,重点选用国家集采中标产品,其中广西地区明确规定集采产品协议采购量完成率须达100%以上,且货款结算周期不超过30天。实施“三级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心库房设立安全库存预警机制,科室二级库采用“定量包装”管理方式,目前通过手工台账记录效期信息。
(二)发放与使用监管。手术室等区域配置智能耗材柜,暂通过手工登记领用信息,后续计划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效率。高值耗材实行“一物一码”追踪,现阶段通过手工录入方式将数据同步至HIS系统。暂未实现扫码收费功能,费用结算通过人工核对单据完成。
(三)回收与处置。使用后耗材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可重复器械消毒灭菌后入库。植入类耗材需保存患者使用记录,便于术后追溯,贺州市某医院过期耗材案例凸显合规追溯重要性。
(四)信息化支撑:超然SPD系统应用医院采用超然SPD(供应-加工-配送)系统,聚焦过程管理,涵盖资质电子化、UDI码追溯、智能补货等功能模块。当前系统主要实现手工录入采购订单、库存台账电子化管理,暂未接入供应链金融模块。后续计划逐步拓展智能补货、效期预警等功能,推动“采购-库存-使用”环节数字化记录,提升管理效率。
质量管控:全生命周期风险防控
入库验收执行“三查三对”,高值耗材双人复核,福建要求医保支付耗材通过国家编码校验。温湿度敏感耗材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异常自动报警。建立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临床发现异常立即停用并上报国家平台,药剂科定期分析优化遴选目录。
成本优化:DRG/DIP 支付下的精细化策略
(一)医保支付协同。集采中选产品以中选价为医保支付标准,非中选产品支付上限为最高中选价,上海对骨科创伤类实行“支付标准+患者自付”。不可收费耗材依据场景计入病组成本,广东某医院规范止血材料使DRG病组耗材费用下降 30%。
(二)使用行为干预。将耗材纳入单病种临床路径,限制超常规用量,邵逸夫医院实施“科室指标+医师分级”管理。药剂科联合医保办开展合理性点评,重点监控高价耗材,定期组织 DRG 培训强化成本意识,伊犁州总医院“智能+人工”审方减少不合理使用。
挑战与应对:迈向智能化管理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供应链韧性不足,需建立应急储备与多渠道供应商;信息化孤岛,需推动系统接口标准化;临床惯性阻力,可通过“集采返利”激励合理使用。未来,AI、区块链技术将推动耗材管理向精准预测、智能补货发展,如深圳医院智能机器人配送实现“零库存”管理。
医院耗材管理以“安全、高效、经济”为目标,通过标准化分类、全流程管控、信息化支撑及多部门协作,实现精准化与规范化。审方药师需深度参与准入、监测与优化,助力医院实现质量与效益双赢。随着医改与技术革新,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将成核心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