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兰  单位:三台县中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385

在儿科门诊中,小儿鼻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许多孩子深受其扰。频繁的打喷嚏、流鼻涕、鼻塞,不仅让孩子呼吸不畅、睡眠不安,还可能影响学习和生长发育。面对小儿鼻炎,家长们常常忧心忡忡。而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小儿鼻炎的治疗上展现出显著优势,为守护孩子的呼吸健康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中医对小儿鼻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小儿鼻炎多归属于“鼻鼽”“鼻渊”等范畴。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尤其是肺、脾、肾三脏功能相对不足,这是小儿易患鼻炎的内在因素。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若肺气虚弱,卫外不固,风寒之邪就容易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使肺失宣降,导致鼻窍不利,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生,上犯鼻窍,也会引发鼻炎;肾为先天之本,肾的阳气对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作用,肾阳不足,虚寒内生,也可导致鼻窍失于温养,出现鼻鼽等病症。

此外,外界环境因素也与小儿鼻炎的发病密切相关。如季节交替时,气温变化大,孩子容易感受风邪;空气中的花粉、尘螨、刺激性气味等过敏原,也会刺激鼻窍,诱发鼻炎。同时,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损伤脾胃,也可能加重鼻炎症状。

二、中医治疗小儿鼻炎的特色方法

(一)中药调理

中医治疗小儿鼻炎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辨别证型,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若为肺气虚寒型鼻炎,患儿常表现为鼻痒、喷嚏连连、流清涕,遇寒症状加重,面色苍白,治疗以温肺散寒、通利鼻窍为主,常用温肺止流丹加减,方中细辛、荆芥、白芷等药物可疏风散寒,诃子、甘草等能敛肺止涕;对于脾气虚弱型鼻炎,患儿可见鼻涕量多、色白质稀,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治疗采用健脾益气、利湿通窍的方法,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等药物健脾益气,薏苡仁、桔梗等祛湿通窍;肾阳不足型鼻炎患儿,除了有鼻鼽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治疗需温补肾阳,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对于风热证的鼻炎患儿,常表现为鼻塞、流涕,涕黄稠黏,伴有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等症状,舌红苔黄,脉浮数。治疗时,应以疏风清热、宣肺通窍为原则,常用银翘散加减,其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荆芥穗疏风散热,淡豆豉、牛蒡子宣肺利咽,竹叶、芦根清热生津。亦可选用我院的院内制剂风热鼻炎通颗粒,对风热型鼻炎疗效显著。中药调理从整体出发,调整患儿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从根本上改善鼻炎症状,减少复发。

(二)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小儿鼻炎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穴位有迎香、印堂、鼻通、合谷、足三里等。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是治疗鼻部疾病的要穴,针刺该穴可直接疏通鼻窍;印堂、鼻通穴也能有效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状;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与鼻部经络相通,针刺合谷穴可疏风解表、通窍止痛;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作用,通过针刺足三里,可增强患儿的脾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除了针刺,还可采用艾灸的方法,选取大椎、肺俞、脾俞等穴位,通过艾条的温热刺激,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改善患儿虚寒体质,对鼻炎治疗有辅助作用。对于年龄较小、惧怕针刺的患儿,也可采用穴位贴敷的方式,将具有温通、散寒、通窍作用的中药制成膏剂,贴敷于特定穴位,如神阙、涌泉等,通过皮肤渗透发挥药效。

(三)推拿按摩

小儿推拿按摩操作简便、无痛苦,容易被孩子接受,对小儿鼻炎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家长可在家中为孩子进行推拿,常用手法包括揉迎香穴、黄蜂入洞、揉印堂穴、推坎宫等。揉迎香穴时,用食指或中指指腹轻轻按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每次1-2分钟,以局部发热为度;黄蜂入洞是用食指或中指指端在患儿两鼻孔下缘揉动,操作20-30次,可通利鼻窍;揉印堂穴用拇指指腹按揉两眉中间的印堂穴,每次1-2分钟;推坎宫是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分推,推30-50次,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这些推拿手法可以促进鼻部血液循环,改善鼻腔通气,减轻鼻炎症状,同时还能增强孩子的体质。

(四)刮痧治疗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选用鼻部刮痧治疗,鼻部刮痧可通过刺激鼻周经络腧穴,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达到扶正祛邪、宣通鼻窍的目的,与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法相比,患儿对鼻部刮痧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会更高。

小儿鼻炎虽然常见,但中医凭借其丰富的理论和多样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儿体质,减少疾病复发。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