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江  单位:吉林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3
11

在多数人眼中,麻醉似乎就是医生给患者“打一针,睡一觉”,手术结束,患者便醒来,然而,麻醉实则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医学领域,涵盖麻醉前评估、实施、监测及术后恢复等环节,从患者入院起,麻醉医生就为手术安全与患者生命安全全力护航,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吧!

麻醉前评估——精准“排雷”

全面病史采集。麻醉前评估的首要任务是全面采集患者病史,这涉及患者目前疾病、用药情况,以及过往健康状况,如过敏史、心脏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呼吸系统疾病史等,每种病史都可能影响麻醉方案。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评估的重要部分,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身体检查,重点关注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用听诊器听心肺,检查呼吸音、心率、有无杂音;触摸脉搏、测量血压,了解循环情况;检查神经系统反射,判断神经功能,这些检查能发现潜在健康问题,为麻醉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实验室与辅助检查。为更准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麻醉医生会根据情况安排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等。血常规可了解贫血、感染情况;凝血功能检查能评估术中出血风险;肝肾功能检查能判断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心电图和胸部X线可检查心肺结构和功能;超声心动图能详细评估心脏功能和结构,这些检查结果为个性化麻醉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麻醉实施——精准“调控”

药物选择与配伍。麻醉药物选择是关键,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特点不同,麻醉医生需综合考虑手术类型和患者身体状况,全身麻醉药有吸入和静脉两种,吸入麻醉药起效快、可控性好,但可能刺激呼吸道;静脉麻醉药注射方便、作用迅速,但代谢和排泄时间可能较长,此外,还需合理配伍多种药物,如将镇痛药、镇静药和肌松药联合使用,使患者在无痛、安静、肌肉松弛状态下接受手术。

麻醉方式确定。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情况,麻醉医生会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等:全身麻醉适用于大型复杂手术,能确保患者无痛、无意识,但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局部麻醉适用于小型浅表手术,患者意识清醒,手术部位无痛,对全身影响小;椎管内麻醉常用于下腹部、盆腔和下肢手术,通过阻断脊神经传导,使患者下半身或某一区域失去痛觉,对呼吸和循环功能影响相对较小。

麻醉诱导与维持。麻醉诱导是使患者从清醒到麻醉状态的过程,麻醉医生需精确控制药物剂量和注射速度,避免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诱导完成后进入维持阶段,麻醉医生要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保持患者麻醉状态稳定,同时密切观察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功能,确保生命安全。

麻醉监测——守护生命的“眼睛”

生命体征监测。麻醉过程中,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至关重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心率和血压变化反映心脏功能和循环状态,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反映呼吸功能是否正常。麻醉医生通过监测这些体征,能及时发现低血压、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异常情况,并迅速采取治疗措施。

麻醉深度监测。除了生命体征监测,麻醉深度监测也很重要,麻醉深度过浅,患者可能在手术中出现疼痛、体动等不良反应,影响手术;过深则可能增加呼吸和循环抑制风险,甚至导致苏醒延迟,目前常用脑电图监测、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麻醉医生可精确调整药物剂量,保持患者合适的麻醉深度。

特殊监测。对于特殊患者或手术,还需进行特殊监测,如严重心脏病患者,可能需进行有创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等,以更准确地了解循环功能;大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可能需进行颅内压监测,防止颅内压过高导致脑损伤。

结束语

麻醉绝非“打一针,睡一觉”那么简单,它是麻醉医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精准实施、密切监测和温暖呵护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凝聚着麻醉医生的心血,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手术的成功。未来,麻醉技术将不断创新与完善,让我们共同期待麻醉为更多患者带来安全、舒适的手术体验吧。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
2025-03-28
来源:柳州市中西医...
2025-07-02
来源:上海市白茅岭...
2025-03-28
来源:广西崇左市大...
2025-02-28
来源:北京积水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