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7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影响患者的舒适度,还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长期预后密切相关。麻醉医生在围手术期不仅负责麻醉的实施,还需在术后疼痛管理中发挥核心作用。
术后疼痛的影响
术后疼痛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
生理影响:疼痛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同时,疼痛抑制呼吸运动,增加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风险。
心理影响:长期疼痛可导致焦虑、抑郁,甚至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PSP)。
康复延迟:疼痛限制患者早期活动,增加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等并发症风险。
因此,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不仅是人道主义需求,更是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
麻醉医生的核心角色
麻醉医生在术后疼痛管理中承担多重职责——
术前评估与个体化方案制定:评估患者的疼痛敏感度、药物过敏史、合并症(如睡眠呼吸暂停、肝肾功能不全)及心理状态。根据手术类型(如开胸手术、骨科手术)和患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镇痛策略。
多模式镇痛(MMA)的实施: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和技术,以减少单一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镇痛效果。
急性疼痛服务(APS)的建立与管理:许多医院由麻醉医生主导APS团队,负责术后镇痛的监测与调整。
新技术与区域麻醉的应用:如神经阻滞、硬膜外镇痛、患者自控镇痛(PCA)等。
术后疼痛管理的策略
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 MMA)。MMA的核心是通过不同机制的药物协同作用,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其副作用。常用组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帕瑞昔布、氟比洛芬酯,可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少外周疼痛信号传递;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轻中度疼痛,肝脏毒性低,可与其他药物联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主要用于中重度疼痛,但需警惕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辅助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用于神经性疼痛),右美托咪定(镇静与镇痛协同)。
区域麻醉技术能精准靶向手术部位,减少全身镇痛药需求——神经阻滞:如臂丛阻滞(用于上肢手术)、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手术);椎管内麻醉:硬膜外镇痛常用于胸腹部手术,可提供持续镇痛;筋膜平面阻滞:如腹横肌平面(TAP)阻滞用于腹部手术。
患者自控镇痛(PCA),允许患者按需给药,提高镇痛满意度,常见方式包括——静脉PCA(PCIA):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硬膜外PCA(PCEA):适用于胸腹部手术;周围神经阻滞PCA:如持续股神经阻滞。
非药物干预——心理支持:术前沟通、放松训练可降低焦虑,提高疼痛耐受性;物理疗法:冷敷、早期活动有助于减轻疼痛。
术后疼痛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阿片类药物滥用风险——对策:限制处方量,推广多模式镇痛,加强患者教育。
个体差异——对策:基因检测(如CYP2D6代谢型)可能指导个性化用药。
慢性术后疼痛(CPSP)的预防——对策:早期积极镇痛,避免中枢敏化。
术后疼痛管理的优化
在临床实践中,麻醉医生还需特别关注老年、儿童、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的术后镇痛需求。老年人药物代谢慢,需减少阿片类药物剂量以避免蓄积;儿童可采用蔗糖安抚等非药物干预,以及使用局部麻醉贴片;孕产妇需避免影响胎儿或哺乳的药物。
此外,肥胖患者药物分布容积大,而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药物种类及剂量。通过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精细化方案,可进一步提升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发展方向
精准镇痛:基于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的个体化方案。
新技术应用:如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机器人辅助镇痛。
远程监测:智能镇痛泵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实时调整。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