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室是与死神赛跑的战场,每分每秒都关乎生命存亡。面对复杂多变的急症,如何快速判断优先级、精准采取措施,是挽救生命的关键。这场“时间竞赛”中,科学的处理原则是医护人员的指南针。
优先处理的核心原则
救治需遵循核心原则,优先保障气道通畅,遇窒息或舌后坠,立即用仰头提颏法等开放气道,必要时放置通气管或插管、环甲膜切开。
接着评估呼吸,关注频率与血氧,呼吸骤停者需插管接机械通气;若为张力性气胸,用粗针穿刺放气,缓解肺压迫。
循环系统的稳定也必不可少,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等情况,如遇大出血时应在极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止血措施,比如使用止血带或直接压迫出血点来快速止血,这一操作应优先于其他非紧急操作。对于发生休克的患者还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输注液体或血制品,确保其循环血容量,维持重要器官灌注。
神经功能的评估通常应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系统,监测其意识状态和神经反射,如发现患者意识逐渐减退等情况,应立即给予降颅压药物,并安排脑部影像检查,防止脑疝发生。
最后还应进行暴露检查,即快速脱去患者部分衣物,全面观察全身可能存在的其他创伤或异常,同时采取保暖措施,防止患者低体温加重休克,影响预后。
急症分级:四色分诊的“赛道划分”
在急诊中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是重中之重,而四色分诊系统是较为常用的优先级划分标准:
红色代表生命垂危的患者,应在10分钟内立即抢救;黄色则为可能恶化为危重的患者,应在30分钟内接受处理;绿色则表示病情稳定,可以延迟1至2小时处理;蓝色患者病情轻微,允许延后诊治或转诊门诊。
常见急症的处理顺序及关键措施
1.心搏骤停与严重外伤
心搏骤停与严重外伤的救治原则截然不同。心搏骤停患者最关键的是在“黄金4分钟”内启动心肺复苏和电除颤,争取恢复患者自主循环功能,因此即便患者还存在骨折等外伤,也应将复苏放在首位,确保心脏和呼吸功能重建后,再处理骨折。如果心搏骤停是由于严重外伤引发,如大出血造成休克,则应在进行CPR的同时迅速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以止血为核心,保障生命体征稳定。
2.急性脑卒中与急性阑尾炎
急性脑卒中和急性阑尾炎的处理优先级不同,急性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梗死,存在明确的“时间窗”限制——通常4.5小时内可进行静脉溶栓,6小时内可接受动脉取栓治疗,在排除脑出血的头颅CT后,应尽快启动针对性治疗。相比之下,急性阑尾炎虽然同样紧急,但短时间内并不会立即危及生命,所以可以在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治疗之后再安排手术治疗。
3.哮喘持续状态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哮喘持续状态是因为呼吸道严重狭窄,可能在数小时内发展成呼吸衰竭,应立即给予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及激素治疗,迅速缓解气道阻塞,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代谢紊乱虽严重,但纠正过程相对缓慢,主要依靠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因此,在临床上可同步处理两者,但哮喘持续状态的紧迫性更高,所以应优先抢救。
4.多发伤的“整体优先”原则
对于车祸等导致的多发伤患者,处理原则应强调“整体优先”,应按照心脏、呼吸、腹部、脊柱、头部、骨盆、四肢、主要动脉和神经的顺序进行系统评估,该顺序旨在防止遗漏任何潜在致命伤,确保关键脏器和大血管的及时保护。
急诊室的“时间竞赛”,考验的不仅是速度,更是对病情的精准判断与优先级的果断抉择。遵循核心原则,动态调整策略,才能在分秒之间为生命赢得生机,让每一次救治都成为向希望的冲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