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欢  单位:简阳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5
3852

贫血是一种因血液里红细胞数量不够或者血红蛋白浓度不足,使得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进而造成全身各个系统供氧不足的常见病症。它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多种原因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其中女性、儿童和老年人是高发群体。

贫血的常见类型及成因

1.缺铁性贫血

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在我国,约一半的贫血患者都属于此类。其主要成因是体内铁元素缺乏,影响了血红蛋白的合成。

铁摄入不足:长期素食、饮食结构单一,尤其是青少年、孕妇等对铁需求大的人群,若不注意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铁吸收不良:患有慢性腹泻、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肠道对铁的吸收,进而导致贫血。

铁丢失过多:女性月经量过多、消化道慢性出血(如胃溃疡、痔疮出血)等情况,会使体内铁大量流失,引发贫血。

2.巨幼细胞性贫血

因体内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导致红细胞成熟障碍而引发。

叶酸缺乏:主要源于饮食中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或者过度烹饪导致叶酸被破坏。长期酗酒也会影响叶酸的吸收和代谢。

维生素B12缺乏:多因胃肠道吸收功能差,如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内缺乏内因子,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此外,长期素食者也可能因摄入不足而缺乏。

3.溶血性贫血

由于红细胞破坏速度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

遗传性因素:如地中海贫血,是因基因缺陷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异常,使红细胞易被破坏。

后天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会引发红细胞破坏加速,导致贫血。

4.再生障碍性贫血

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减少。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氯霉素、抗肿瘤药物等,可能损伤骨髓造血功能。

化学物质:接触苯、甲醛等化学物质,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

辐射与感染:长期接触辐射,或感染肝炎病毒等,也可能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贫血的典型症状

贫血会使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供氧不足,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且症状轻重与贫血程度、发生速度相关。

全身普遍症状:容易感到疲劳乏力,稍微活动就觉得累;皮肤和黏膜变得苍白,尤其是脸部、嘴唇、甲床等部位更为明显。

各系统特异性症状:

神经系统:可能出现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晕厥。

呼吸系统:稍一活动就会出现呼吸急促、气短,这是因为身体缺氧,需要通过加快呼吸来获取更多氧气。

循环系统:心跳加快,长期贫血可能导致心脏扩大,甚至引发心力衰竭,表现为心慌、胸闷等。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这是由于胃肠道缺氧,消化功能受到影响。

贫血的防治措施

1.饮食调理

缺铁性贫血: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菠菜、黑木耳、红枣等。同时,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青椒),因为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

巨幼细胞性贫血:增加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摄入,叶酸丰富的食物有绿叶蔬菜、豆类等;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如肉类、鱼类、蛋类、乳制品等。

2.病因治疗

缺铁性贫血:除了饮食补充,还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同时,积极治疗导致铁丢失的疾病,如胃溃疡、月经过多等。

巨幼细胞性贫血: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具体剂量和补充方式需遵医嘱。对于因吸收障碍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可能需要终身注射补充。

溶血性贫血: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如停止使用相关药物、治疗感染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法。

3.生活方式调整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因为休息不足会加重身体缺氧的症状。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能增强体质,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但贫血严重时应避免剧烈运动。

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发人群,以便早期发现贫血并及时治疗。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