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小兰  单位:简阳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6
7845

在医疗领域,“介入”二字常常让人心生畏惧——有人联想到复杂的手术,有人担心辐射风险,甚至有人将其与“创伤性治疗”划等号。但实际上,介入护理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正以微创、精准、高效的特点,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舒适的健康守护。

介入护理:不是“手术”,而是“精准治疗”

提到“介入”,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外科手术的场景——大切口、长时间恢复、高风险。但介入护理与之截然不同。它是一种在影像设备(如X光、超声、CT)引导下,通过微小创口(通常只有针孔大小)进行的诊断或治疗技术。

比如,冠心病患者常需植入心脏支架,传统开胸手术风险高、恢复慢,而介入治疗只需从手腕或大腿根部穿刺,将导管送至心脏血管狭窄处,撑开血管并植入支架,整个过程仅需1-2小时,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类似的技术还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血管疾病、神经介入等领域,真正实现了“微创化”和“精准化”。

介入护理的四大优势:更小创伤,更大获益

1.微创性:创口小,恢复快

介入治疗通常只需局部麻醉,通过穿刺针或导管操作,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大切口。例如,肝癌患者可通过介入栓塞肿瘤供血血管,使肿瘤“饿死”,无需切除肝脏;子宫肌瘤患者可通过子宫动脉栓塞术缩小肌瘤,保留子宫功能。

2.精准性:靶向治疗,减少副作用

影像设备的实时引导让介入治疗能精准定位病变部位,避免“误伤”健康组织。比如,在肿瘤化疗中,介入栓塞可直接将药物送达肿瘤内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全身副作用。

3.安全性高:并发症少,风险可控

由于创伤小,介入治疗的感染风险、出血风险显著低于传统手术。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能快速开通闭塞血管,大幅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4.适应症广:从心脑血管到肿瘤,覆盖多种疾病

介入护理的应用范围极广,包括但不限于:

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支架植入、脑动脉瘤栓塞;

肿瘤治疗:肝癌栓塞化疗、肺癌射频消融;

外周血管疾病:下肢动脉闭塞开通、静脉曲张硬化治疗;

非血管介入:胆道支架植入(治疗黄疸)、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骨折)。

介入护理团队:专业协作,全程守护

介入护理并非“单打独斗”,而是由医生、护士、技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协作完成。其中,介入护士的角色尤为关键:

1.术前准备:评估患者身体状况,讲解注意事项,缓解紧张情绪;

2.术中配合:监测生命体征,协助医生操作,确保手术安全;

3.术后护理:观察穿刺部位、预防并发症,指导康复训练。

例如,在心脏介入手术中,护士需密切关注患者心率、血压变化,术后指导患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穿刺部位出血。这种全程、专业的护理模式,让患者从入院到康复都能得到科学管理。

关于介入护理,你可能有这些误解

误区1:“介入治疗就是小手术,不用当回事”

虽然介入治疗创伤小,但仍属于医疗操作,需严格遵循适应症和规范流程。患者应选择正规医院,避免因“轻视”而延误治疗。

误区2:“介入治疗辐射很大,对身体有害”

现代介入设备已大幅降低辐射剂量,且医护人员会采取防护措施(如铅围裙)。对于患者而言,单次治疗的辐射风险极低,远低于疾病本身带来的危害。

误区3:“介入治疗只能暂时缓解,不能根治”

介入治疗的目标是“精准打击病灶”,许多情况下可实现根治或长期控制。例如,早期肝癌患者通过介入栓塞联合消融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50%以上。

未来展望:介入护理,让医疗更温暖

随着技术进步,介入护理正朝着“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例如,AI辅助影像导航可进一步提升操作精准度;可降解支架能避免二次手术取出;远程介入手术甚至能让偏远地区患者享受顶级医疗资源。

更重要的是,介入护理的理念正在从“治病”转向“治未病”。通过早期筛查、预防性干预(如颈动脉支架预防脑梗),许多疾病可在萌芽阶段被阻断,真正实现“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

结语

介入护理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现代医学送给患者的“温柔礼物”。它以最小的创伤换取最大的健康收益,让治疗更安全、更高效、更人性化。如果你或家人正面临疾病困扰,不妨多了解介入护理,或许它能为你打开一扇新的希望之门。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