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四分钟: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时速
心脏骤停是悬在人类头顶的“隐形杀手”,我国每年因此丧生的人数超过100万,但存活出院率仅1.2%。当心脏突然停止跳动,血液循环瞬间中断,大脑会在4分钟内发生不可逆损伤——这个被称为“黄金四分钟”的时间窗口,决定了患者的生死。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正是为此而生,它能在关键时刻通过电击恢复心脏正常节律,将生存率提升50%以上。
AED工作原理:智能识别,精准打击
AED并非普通医疗设备,而是集成了人工智能的“急救专家”。其核心功能包括:自动分析心律:通过电极片采集心脏电信号,精准识别心室颤动(占院外心脏骤停80%)和室性心动过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智能充电控制:根据患者体型自动调节能量(成人模式50~360J,儿童模式50~100J),确保安全有效。语音导航系统:从开机到电击,全程中文提示操作步骤,连儿童都能在指导下完成基本操作。
六步操作法:零基础也能成为急救英雄
1.快速确认环境安全
立即疏散围观人群,确保地面干燥无积水。若患者在水中,需先转移至硬质平面并擦干胸部皮肤。
2.启动AED并暴露胸部
开机:拉开设备盖子或按下电源键,部分机型可自动开机。剪衣:用急救包内剪刀快速剪开衣物,注意避开金属饰品和起搏器(若有需标注位置)。
3.精准粘贴电极片
成人模式:右锁骨中线下2cm(右上胸),左腋中线第5肋间(左下胸)。儿童模式:胸前正中与背后左肩胛各一片,或采用成人贴法但切换能量模式。特殊处理:胸毛过多时用急救包内剃刀清理,确保电极片与皮肤接触面积>80%。
4.等待心律分析
AED会自动检测3~5秒,此时需确保无人接触患者。若提示“建议除颤”,设备将在10秒内完成充电。
5.执行电击除颤
确认清场:大声呼喊“所有人离开”,观察无人接触后按下闪烁的电击按钮。特殊案例:孕妇使用AED不会影响胎儿,反而能避免缺氧导致的脑损伤。
6.持续心肺复苏
电击后立即进行胸外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深度5~6cm),每2分钟暂停10秒让AED重新分析心律。
破解五大使用误区:这些错误可能致命
1.误区一:“只有医生才能使用AED”
真相:AED设计初衷就是让非专业人员操作,其语音提示和图示指导使首次使用成功率达92%。
2.误区二:“电极片贴反会影响效果”
真相:现代AED采用双向波技术,即使贴反仍能通过电流回路完成除颤,无需撕下重贴。
3.误区三:“胸毛多必须剃光才能贴”
真相:只需清理电极片粘贴区域的毛发,用急救包内剃刀快速处理即可,无需全身脱毛。
4.误区四:“AED只能在干燥环境使用”
真相:患者身体潮湿时需擦干胸部,若地面有水需转移至干燥处,但设备本身具备IP55防水等级。
5.误区五:“使用AED后不用做CPR”
真相:电击后必须立即持续按压,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专业救护人员到达。
AED的未来:从公共场所到社区普及
随着技术进步,AED正在突破传统应用场景:物联网管理:AED接入“天府健康通”,可以实时查看设备状态(电量、有效期等),并能通过GPS快速找到最近的设备。便携化设计: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场所配备了轻便的AED背包,方便紧急情况下快速取用。社区普及:成都市近年来积极推进社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配置工作,并出台了多项政策以确保AED的普及和使用效率。
结语
成都更重视全民急救能力的提升——成都市将AED纳入“健康成都”建设重点,优先覆盖地铁、机场、学校、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拨打120时,调度系统能协助定位最近的AED;街上的“心脏急救站”标识简单易懂。这些措施使AED能真正救人。当AED开始工作时,展现的是成都这座城市的温暖。现在,成都正通过志愿者和社区培训站,努力完善急救网络。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每台AED都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