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对慢性胃溃疡的认识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将其归为“胃脘痛”“吞酸”“嘈杂”等范畴,核心病机为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热等邪实为标。中医治疗该病常能取得较好效果。
中医对慢性胃溃疡病因解释
中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论与现代医学关于胃黏膜的认识相吻合。现代医学认为,胃黏膜的防御-修复因素与破坏因素处于一个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一旦防御功能减弱破坏因素增强就会导致胃溃疡,防御因素中的前列腺素、黏液-黏膜屏障,属于中医学“正气”的范畴,与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相吻合;而破坏因素(包括胃泌素、情绪应激、胃酸等)属于中医学“邪气”的范畴,如《脾胃论》所说:“饮食不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胃溃疡与人的精神、情绪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气郁结、七情失和以及肝气横逆犯胃是慢性胃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这些认知表明溃疡病与肝、肾、肺等脏腑功能失调都密切相关,而不是单独的脾胃虚弱。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当胃溃疡侵及胃壁血管时,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胃出血,表现为黑便、呕血等症状。症状轻者可能仅表现为黑便,而严重者可能出现呕血,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胃穿孔:胃穿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可出现剧烈腹痛、腹膜炎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腹腔内或相邻脏器的大出血和严重感染,危及生命。
幽门梗阻:当胃溃疡病灶发生于幽门口附近时,容易形成瘢痕组织,进而导致幽门口狭窄梗阻。幽门梗阻的患者可能出现呕吐、进食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癌变:虽然慢性胃溃疡转化为胃癌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长期存在的胃溃疡,加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的作用,可能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
中医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慢性胃溃疡强调辨证论治,以健脾和胃为基础,结合疏肝、清热、化瘀、温阳、养阴等法,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复发。以下为具体治疗方法,即中药内服(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情绪诱发,胃痛连胁)。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白芍、甘草);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加减:反酸加乌贼骨、煅瓦楞子;胀满加厚朴、木香。
2.脾胃湿热证(胃灼痛、口苦、苔黄腻)。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止痛。代表方:黄连温胆汤(黄连、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半夏泻心汤(黄连、黄芩、半夏、干姜、党参、甘草、大枣)。加减:幽门螺杆菌阳性加蒲公英、黄芩、黄连;胃酸过多加吴茱萸、煅牡蛎。
3.脾胃虚寒证(隐痛喜温,怕冷乏力)。治法:温中健脾,散寒止痛。代表方: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饴糖、生姜、大枣、甘草);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加减:胃寒严重加附子、肉桂;便溏加山药、炒白术。
4.胃阴不足证(口干舌红,胃隐痛)。治法:养阴益胃,生津止痛。代表方: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加减:胃酸少加乌梅、山楂;便秘加火麻仁、玄参。
5.瘀血阻络证(刺痛固定,舌紫暗)。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代表方:失笑散(蒲黄、五灵脂)合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黄、牛膝、枳壳、赤芍、甘草、桔梗、柴胡)。加减:出血加三七粉、白及粉(冲服);久病气虚加黄芪、党参。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愉悦: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长时间忧虑会使大脑皮层产生不良刺激,导致下丘脑中枢的调节功能减弱甚至丧失,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溃疡的愈合和食物的消化。因此,保持心情愉悦至关重要。
注意饮食卫生:现代人工作节奏快,饮食大多不规律,若不注意饮食卫生,存在挑食、偏食、暴饮暴食、食用过冷过热或辛辣刺激的食物等不良习惯,都会刺激胃黏膜,使胃肠消化功能紊乱,容易诱发或加重溃疡。因此,应注意饮食卫生,做到饥饱适中、细嚼慢咽,以促进溃疡早日愈合。
减少服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如果不得不服用一些对胃黏膜刺激较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提前向医生说明情况,以便更换药物、在饭后服用或同时服用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生活规律,注意气候变化:胃溃疡患者生活要有规律,不宜过度劳累,因为过度劳累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溃疡的愈合。此病发作亦与气候变化有关,因此要关注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