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动静脉内瘘作为“生命线”,其通畅性至关重要。而内瘘狭窄是导致内瘘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及时准确地评估内瘘狭窄情况,对于预防并发症、保障透析顺利进行意义重大。超声评估是目前判断内瘘狭窄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护士的配合对医生准确预判血管通路风险起着关键作用。
认识动静脉内瘘与内瘘狭窄
动静脉内瘘是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连接,使静脉血管动脉化,为血液透析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内瘘血管可能会出现内膜增生、血栓形成等问题,进而导致内瘘狭窄。内瘘狭窄不仅会降低透析血流量,影响透析效果,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内瘘闭塞,危及患者的“生命线”。
超声评估在内瘘狭窄诊断中的重要性
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便捷、可重复、实时动态观察等优点。通过超声,医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内瘘血管的结构,包括血管内径、管壁厚度、有无斑块形成、血流速度及方向等信息。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内瘘是否存在狭窄,以及狭窄的程度和部位,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护士在超声评估前的准备工作
(一)患者准备
护士要向患者详细解释超声评估的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告知患者检查前无需特殊禁食,但要保持内瘘侧肢体清洁,避免涂抹护肤品,以免影响超声探头与皮肤的接触。同时,帮助患者调整到合适的体位,一般取仰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内瘘侧肢体,方便医生进行检查。
(二)物品准备
护士需提前准备好超声检查所需的物品,如超声诊断仪、合适频率的探头(一般选择7~12MHz的高频线阵探头,能清晰显示浅表血管结构)、医用超声耦合剂等。检查前要确保超声诊断仪性能良好,探头清洁、无损坏,耦合剂无变质。
(三)资料准备
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病史、透析记录、内瘘使用情况等,将这些信息准确告知医生,为超声评估提供参考。
超声评估过程中护士的配合要点
(一)协助患者与医生沟通
在检查过程中,护士要充当患者与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患者可能因为紧张而无法准确描述自身感受,护士要及时安抚患者,并将患者的不适或特殊情况反馈给医生。同时,对于医生向患者提出的问题,如内瘘侧肢体近期是否有疼痛、肿胀等症状,护士要协助患者清晰、准确地回答。
(二)实时观察患者状态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和情绪变化。由于超声检查可能需要一定时间,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劳、焦虑等情况。一旦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出汗、心慌等异常表现,要及时告知医生,必要时暂停检查,给予相应的处理。
(三)配合医生操作
在医生进行超声检查时,护士要根据医生的需求,协助调整患者肢体的位置,确保医生能够获得清晰的超声图像。例如,当医生需要观察内瘘血管某一特定角度的结构时,护士可以帮助患者轻微转动肢体或调整手臂的高度。同时,护士要及时为医生擦拭探头表面多余的耦合剂,保持操作视野清晰,提高检查效率。
超声评估后护士的工作
(一)协助患者整理
检查结束后,护士要帮助患者擦拭干净内瘘侧肢体上的耦合剂,协助患者穿好衣物,让患者在舒适的状态下离开检查室。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护士要护送其返回病房或透析治疗区。
(二)信息记录与反馈
准确记录超声检查的时间、医生的初步诊断结果等信息,并及时反馈给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确保患者的治疗团队能够及时了解内瘘的情况。如果超声检查发现内瘘存在严重狭窄等风险,护士要协助医生尽快制定治疗计划,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三)患者教育与随访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内瘘保护的健康宣教,告知他们内瘘狭窄的危害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内瘘狭窄,如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提重物,保持内瘘清洁干燥等。同时,按照医院的随访制度,定期提醒患者进行内瘘超声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内瘘的动态变化,早期干预潜在风险。
动静脉内瘘超声评估是保障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安全的重要环节,护士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检查前的准备,到检查过程中的配合,再到检查后的各项工作,护士在每一环节的细致工作都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预判血管通路风险,为患者的“生命线”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