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运动旺季,健身达人们又开始动起来了!飞盘运动、腰旗橄榄球、普拉提等热门运动方式备受追捧。然而,在这股运动热潮的背后,有一个“隐形杀手”正在悄悄逼近——运动损伤。很多人认为,运动损伤只不过是“小磕小碰”,揉一揉、忍一忍就过去了。
然而,这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稍不留意就会变成让你痛苦不堪的“大麻烦”,影响你的运动生涯,甚至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可别小瞧运动损伤,了解护理常识刻不容缓!
损伤分类:对症治疗是关键
运动损伤绝非简单的“小伤小痛”,不同类型的损伤在表现、危害上也有所区别,如果不能加以区分、盲目处理,很可能会让伤势恶化。
(1)急性损伤:韧带扭伤、肌肉或肌腱拉伤、挫伤、骨折、关节脱位。
(2)过度使用损伤(劳损):肌腱炎、腱鞘炎、滑囊炎、应力性骨折、筋膜室综合征(急性或慢性)。
黄金时刻:损伤初期的PRICE处理原则
运动损伤有“黄金48小时”,即治疗急性运动伤害的黄金时间是伤害发生后的48小时内,在这个时间段内,要用好PRICE处理原则,不仅可以帮助消肿止痛,还能有效避免运动损伤加剧!
(1)Protection(保护)
立刻停止运动!忍痛坚持才是错误。
保护受伤部位:利用绷带、夹板、护具、简单固定限制伤者活动,尽量避免二次伤害。如若怀疑骨折脱位,请务必固定后再搬运。
(2)Rest(休息)
让受伤部位充分休息!在急性期(通常24-72小时),要尽量避免任何可能引起疼痛、加重损伤的活动。
目的:减少进一步的组织损伤、内部出血、炎症反应,为后续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3)Ice(冰敷)
黄金48-72小时!伤后立刻开始效果最佳。
方法:冰袋外包薄毛巾,敷于伤处,每次15-20分钟,每1-2小时一次。用于减轻疼痛、抑制炎症、收缩血管减少出血或渗出。
禁忌:皮肤感觉异常、循环障碍者慎用;避免长时间连续冰敷导致冻伤。
(4)Compression(加压包扎)
与冰敷同步:使用弹性绷带从远端向近端均匀加压缠绕,注意松紧适度(能插入一指),避免过紧阻碍循环。用于减轻肿胀、提供支撑、稳定伤处,在夜间、休息时可以适当放松。
(5)Elevation(抬高患肢)
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以显著减轻肿胀、疼痛,注意在休息时尽可能保持抬高。
防患未然:运动损伤的预防之道
(1)充分热身与整理运动
热身(5-15分钟):提升体温、心率,用高抬腿、弓步走、手臂画圈等动作动态拉伸激活肌肉。
整理运动(5-10分钟):慢跑或快走过渡,静态拉伸(每个动作保持20-30秒),以促进恢复、减轻肌肉酸痛、僵硬。
(2)循序渐进,倾听身体
“10%原则”:每周增加运动量(时长、距离、强度、频率)不超过前一周的10%。
关注疲劳信号:肌肉持续酸痛、精神疲惫、睡眠质量下降、静息心率升高、运动表现下降等,这都是提醒需要休息调整的“信号”。
(3)强化核心与平衡
核心力量:平板支撑、鸟狗式、桥式等,以稳定脊柱和骨盆。
平衡训练:单腿站立、闭眼单腿站、波速球训练,以增强关节本体感觉、预防扭伤。
(4)正确的技术与装备
学习规范动作:特别是力量训练、球类运动、跑步姿势,需要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进行。
合适的运动鞋与护具:根据运动类型、足型选择专业运动鞋,并注意定期更换;在必要时使用护踝、护膝、护腕等提供额外支撑。
(5)充足恢复与营养
保证睡眠:7-9小时高质量睡眠是组织修复的黄金时间。
均衡营养:足量蛋白质(修复材料)、复合碳水(能量来源)、健康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维生素C、D、钙、镁等对骨骼、肌肉至关重要)、充足水分。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对运动损伤的护理,绝非贴上一个创可贴这么简单,而是要将它作为一项对自身运动能力的长远投资。在运动过程中,如果身体拉响了警报,请及时按下暂停键,给予它应有的尊重并智慧地处理。运动损伤不是“小磕小碰”,而是你的身体在呼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