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亚  单位: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0
2797

孩子突然全身抽搐、翻白眼、四肢僵硬……看到这样的场景,任何家长都会吓得六神无主。这就是小儿热性惊厥,多发生在6个月到5岁的孩子身上,多数由高烧引发。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赶紧塞东西防咬舌”“用力按住孩子”或者“马上喂退烧药”,但这些看似救命的操作,可能反而害了孩子!

误区一:撬开嘴巴塞东西,防止咬舌头

看到孩子抽搐时牙齿紧闭,很多家长会本能地用手、勺子、毛巾等硬往孩子嘴里塞,生怕咬断舌头。但事实上,热性惊厥时孩子很少会咬到舌头!反而是强行撬开嘴巴的行为,可能带来致命风险。如硬物可能戳伤牙龈、口腔黏膜,导致出血或感染。塞入的物品可能脱落,堵住喉咙引发窒息。

正确做法:

让孩子侧卧,口水或呕吐物会自行流出。如果担心牙齿碰撞,可以轻轻将毛巾或衣物垫在头侧,但绝对不要伸进嘴里!

误区二:用力按压或摇晃孩子,试图“唤醒”或“止抽”

家长可能疯狂拍打孩子脸颊、掐人中,甚至用力按住四肢,想让孩子“快点醒过来”。然而,惊厥是大脑异常放电导致的,外力按压根本无法停止抽搐,反而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孩子抽搐时肌肉紧绷,用力按压可能导致关节错位或骨折。

正确做法:

保持冷静,让孩子平躺在安全的地方(如地板),移开周围尖锐物品,不要触碰或限制孩子动作。

误区三:惊厥发作时,赶紧喂退烧药或灌药

家长在孩子热性惊厥发作时往往惊慌失措,一边急切呼喊“快吃药”,一边试图撬开孩子紧闭的牙关灌退烧药,甚至用筷子强行压住舌头喂药。这种行为极其危险——惊厥状态下孩子吞咽功能完全紊乱,药物根本无法正常下咽,反而会因液体误入气管引发剧烈呛咳,严重时直接导致窒息。

正确做法:

如果孩子正在抽搐,绝对不要喂任何东西!惊厥停止后,若孩子意识清醒,可以少量多次喂温水。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应在惊厥停止后、孩子清醒时再服用,且优先选择栓剂(肛门给药),避免呛咳风险。

误区四:认为“惊厥一定会烧坏脑子/变傻”

部分家长因孩子有过惊厥史,每次发烧都如临大敌,甚至要求医生“必须用最强效的抗生素”。需要注意的是: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时间<15分钟,24小时内仅发作一次)通常不会留下后遗症!绝大多数孩子随着年龄增长(5岁后),神经系统发育完善,惊厥会自然消失。

但需警惕:如果惊厥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可能发展为复杂性热性惊厥,需及时就医排查脑炎、癫痫等疾病。

正确急救步骤:记住“五要五不要”

五要:

要侧卧:让孩子身体侧躺,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

要观察:用手机记录抽搐时间、症状(如眼球方向、肢体动作),方便医生判断。

要降温:松开衣物,用温水擦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帮助散热。

要就医:即使抽搐很快停止,也建议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排除脑炎等严重疾病。

要预防:平时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发热时及时物理降温。

五不要:

不要塞东西进嘴巴;不要按压或摇晃孩子;不要强行喂药或喂水;不要用酒精擦身降温;不要盲目要求“打退烧针”。

预防热性惊厥,家长能做什么

控制体温:孩子发热时,每隔2-3小时测一次体温,超过38℃及时用退烧药。

增强体质:均衡饮食、保证睡眠、适当运动,避免孩子反复感冒。

避免诱因:发热时避免捂汗、穿过多衣物,防止体温骤升。

热性惊厥虽然可怕,但绝大多数孩子不会留下后遗症。家长的正确应对比盲目恐慌更重要!记住:保持冷静、避免误区、及时就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