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贫血是血液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许多人对其认知仍停留在“缺铁”层面。事实上,贫血的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合成血细胞原材料不足或吸收障碍、骨髓造血障碍、血细胞破坏或丢失等多个维度。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占全球贫血病例的50%以上,其核心机制是铁元素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常见诱因包括——摄入不足:长期素食、节食或饮食结构单一(如缺乏红肉、动物肝脏等铁源);吸收障碍:胃大部切除术后、萎缩性胃炎、乳糜泻等疾病影响铁吸收;铁丢失过多:月经过多、消化道溃疡、痔疮出血、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
典型表现:常见症状为乏力、易疲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食欲缺乏等;体征可见皮肤、黏膜苍白,心率增快。
诊断要点:血清铁蛋白<12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结合血常规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MCV<80fl,MCH<27pg)可确诊。
巨幼细胞性贫血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会干扰DNA合成,导致红细胞核发育停滞,形成大细胞性贫血。常见病因包括——维生素B12缺乏:长期素食、内因子缺乏(如恶性贫血)、胃切除术后、回肠疾病;叶酸缺乏:酗酒、妊娠期需求增加、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干扰吸收。
典型表现:除贫血症状外,常伴舌炎(牛肉舌)、手足麻木、步态不稳等神经损害表现。
诊断要点:血常规显示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血清维生素B12<150pmol/L或叶酸<6.8nmol/L,骨髓象可见巨幼变红细胞。
慢性病性贫血
慢性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可引发炎症因子风暴,抑制铁代谢和红细胞生成素反应,导致正细胞性贫血。常见于:慢性肾病(尤其终末期肾病);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肺癌、结直肠癌等)。
典型表现:贫血程度与原发病严重程度相关,常伴低色素性改变(MCV正常或偏低),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但铁蛋白正常或升高。
诊断要点:需结合原发病病史、炎症指标(如CRP、ESR升高)及骨髓象(铁粒幼细胞减少)综合判断。
遗传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异常,分为α型和β型。轻型患者可能无症状,重型需终身输血和去铁治疗。
镰状细胞贫血:血红蛋白β链突变使红细胞在缺氧时呈镰刀状,易破裂导致溶血性贫血,常见于非洲裔人群。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红细胞变为球形,易在脾脏被破坏,引发溶血。
典型表现:黄疸、脾肿大、生长发育迟缓(儿童),家族史是重要线索。
诊断要点:血涂片可见异常红细胞形态(如靶形细胞、镰状细胞),血红蛋白电泳或基因检测可确诊。
骨髓衰竭性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疾病会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常见诱因包括:化学毒物(苯、甲醛);放射线暴露;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自身免疫异常(典型表现:严重贫血伴发热、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易继发感染;诊断要点:骨髓穿刺活检是金标准,可见造血细胞减少、脂肪组织增多)。
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在血管内或血管外被破坏的速度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导致贫血。常见病因包括——
自身免疫性溶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等疾病产生自身抗体攻击红细胞;药物性溶血: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诱发免疫反应;机械性溶血:人工心脏瓣膜、微血管病性溶血(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遗传性溶血: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蚕豆病)
典型表现:急性溶血时突发寒战、高热、腰痛、血红蛋白尿(浓茶色尿),慢性溶血可见黄疸、脾肿大。
诊断要点: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球形细胞,结合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G6PD活性检测等明确病因。
预防与治疗
缺铁性贫血: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联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同时治疗慢性失血病因。
巨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需肌注补充,叶酸缺乏可口服叶酸片。
慢性病性贫血:以治疗原发病为主,严重贫血可短期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遗传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需定期输血和去铁治疗,镰状细胞贫血可考虑羟基脲。
骨髓衰竭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需免疫抑制治疗(如环孢素)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贫血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其病因远比缺铁复杂。若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盲目补铁延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