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生素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之一,它们曾拯救了无数生命。然而,今天抗生素的滥用正将我们推向一个危险的边缘。在内科临床实践中,我们越来越多地面对这样的困境:常见感染变得难以治愈,简单手术可能致命,曾经可控的传染病重新成为威胁。这种危机源于细菌耐药性的快速演变——当我们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时,实际上是在帮助细菌"锻炼"出抵抗药物的能力。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耐药性会在不同细菌间传播,最终导致"超级细菌"的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最大威胁之一。
对人体正常菌群的破坏及应对
抗生素滥用会无差别地杀灭人体内的有益菌群,尤其是肠道菌群,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及维生素合成障碍,可能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真菌感染等。应对策略首先应严格掌握使用指征,避免不必要的预防性用药;其次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时可联用益生菌制剂;对长期用药者需定期监测菌群状态,必要时进行微生物移植;同时优先选择窄谱抗生素以减轻对正常菌群的冲击。
不良反应风险增加及防范措施
抗生素滥用带来的不良反应风险不容忽视。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轻则皮疹、瘙痒,重则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肝肾毒性问题同样值得警惕,特别是肝功能异常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时更需谨慎;神经系统损害如头晕、失眠甚至周围神经病变也时有发生。此外,抗生素与其他药物联用时产生的相互作用可能改变药物代谢,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强。为防范这些风险,医生需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包括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必要时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根据患者具体生理状况调整用药方案,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酌情减量;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对高风险药物进行重点监控;同时加强多学科协作,临床药师参与用药决策,确保用药安全。
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及管控
抗生素滥用导致的医疗费用增长已成为医疗卫生系统的沉重负担。一方面,高价广谱抗生素的过度使用直接推高了药品支出;另一方面,耐药菌感染需要更昂贵的替代药物和更长的住院时间,治疗成本成倍增加。耐药菌感染患者往往需要多次实验室检测、隔离措施和更高级别的护理,这些都会显著增加医疗支出。为有效管控费用增长,医疗机构应建立抗生素使用分级管理制度,对特殊使用级抗生素实施严格管控;完善处方审核机制,定期开展抗生素使用合理性评价;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推广快速病原学检测技术,实现精准用药;同时优化医保支付方式,通过按病种付费等改革措施引导合理用药,从制度层面遏制抗生素滥用现象。
医生专业培训强化方案
提升医生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专业水平是解决滥用问题的关键环节。当前部分医生仍存在知识更新不及时、用药习惯固化等问题,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的状况更为突出。强化培训方案应包括:建立常态化的继续教育机制,定期举办耐药菌防控和合理用药专题培训;将抗生素合理使用纳入医师定期考核内容;完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在电子处方环节设置合理用药提醒;实行临床药师参与查房会诊制度,为医生提供实时用药指导;建立抗生素处方权分级授权制度,对考核不合格者限制处方权限。
患者用药意识提升途径
改变患者对抗生素的错误认知是遏制滥用现象的重要环节。当前许多患者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稍有不适就要求使用;另一些患者则存在擅自调整用药剂量或疗程的问题。提升患者用药意识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医疗机构应在门诊大厅、候诊区等显著位置设置合理用药宣传栏,发放通俗易懂的科普资料;医生接诊时要耐心解释抗生素的使用原则,纠正错误观念;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制作、传播科普内容;社区医疗机构可定期举办健康讲座,邀请药学专家讲解抗生素知识;在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入合理用药内容,从小培养正确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