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走进医院手术室,消毒灭菌后的手术器械整齐摆放于托盘,看似普通的剪刀、止血钳、缝合针,背后都藏着一张“隐形身份证”——手术器械追溯码。从器械生产、医院采购,到消毒灭菌、手术使用,再到最终报废,每一环都能通过追溯码精准追踪。临床数据显示,规范使用追溯码的医疗机构,手术器械相关交叉感染风险降低60%以上,器械丢失、灭菌不达标等问题也大幅减少。这串编码,正是守护手术安全的“隐形安全网”。
手术器械追溯码并非普通“编号”,而是符合国家医疗标准的“唯一标识”,多以二维码、条形码形式刻于器械表面或贴在包装盒上,包含器械名称、厂家、生产日期、规格批次,以及医院采购时间、消毒灭菌记录、使用患者信息等。如同身份证对应唯一身份,每台器械的追溯码也独一无二,可实现“从生产到报废”全生命周期可查可溯,一旦出问题能快速定位源头。
而追溯码的落地,离不开手术器械追溯系统的支撑——这是一套整合“信息采集、数据存储、查询分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将追溯码关联的全环节信息实时录入、同步更新,形成完整的数据链。医护人员无需人工记录,通过扫码即可调取信息,既避免了人工台账的疏漏,也实现了器械管理的高效化、精准化,让“全流程追溯”从“理论”落地为“可操作的安全管理模式”。
为什么手术器械需要“身份证”与追溯系统?核心是手术器械安全直接关乎患者生命健康。一方面,器械需经严格消毒灭菌,若不达标可能引发手术部位感染,严重时致败血症;另一方面,部分器械(如骨科植入物)有使用期限,过期或问题批次器械可能导致断裂、排异。追溯码与追溯系统结合,让每一环“有据可查”,杜绝“灭菌不明、来源不清”隐患。
追溯码与追溯系统的“安全防护作用”,体现在器械全生命周期3个关键环节:
第一个环节:消毒灭菌“可验证”,杜绝感染风险。手术器械使用后,会先送至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扫描追溯码,将器械信息录入系统,随后按规范进行清洗消毒;灭菌时,追溯码会与灭菌设备绑定,记录灭菌温度、时间、压力等关键参数(如高温灭菌需达到134℃、持续4-6分钟);灭菌完成后,系统会生成“灭菌合格报告”,只有扫描追溯码显示“灭菌合格”的器械,才能被送至手术室使用。
第二个环节:手术使用“可追踪”,明确责任归属。手术前,护士会扫描器械追溯码,将其与患者的手术信息(姓名、住院号、手术名称)绑定,记录“哪件器械用于哪台手术、哪个患者”;手术过程中,若出现器械损坏、丢失,可通过追溯码快速确认器械型号,及时调配备用器械,不影响手术进度;手术后,使用过的器械会再次扫描追溯码,标记“已使用”,进入下一轮消毒灭菌流程,避免未消毒的器械被重复使用。这种“一人一码一记录”的模式,若后续患者出现手术部位感染,能通过追溯码回溯该患者使用的所有器械,排查是否因器械问题导致感染,明确责任归属。
第三个环节:问题器械“可召回”。厂家发现批次质量问题,可通过系统推送召回通知;医院输入追溯码前缀,1小时内即可筛选出待召回器械,避免如缝合针断裂等风险。
从意义与好处来看,追溯码与追溯系统不仅是“安全保障”,更是医疗管理升级的重要支撑。对患者而言,它构建了“看得见的安全屏障”,可通过系统查询器械消毒记录、质量证明,消除“器械是否合格”的顾虑;对医院而言,既降低了感染、器械事故等医疗风险,也减少了人工管理成本,避免器械丢失、过期浪费,提升了诊疗效率;对行业而言,它推动了手术器械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倒逼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重视质量,形成“全链条安全管控”的良性循环。
最后提醒,追溯码与追溯系统已成为正规医疗机构手术器械管理的“标配”。若患者对手术器械安全有疑问,可主动向医护人员咨询追溯信息。这串小小的编码与背后的系统,正以信息化力量守护每一台手术的安全,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