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铁成  单位:乐山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17
37

在现代生活中,“减脂”“护肝”已成为许多人关注的健康话题。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油高糖饮食、久坐不动、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人陷入体重超标、肝脏负担加重的困境。面对这一问题,西医常采用控制饮食、运动干预或药物治疗等方式,但部分人效果不佳,还可能出现副作用。在中医理论中,“湿”和“痰”是两种常见的病理产物,也是导致肥胖和肝脏问题的关键因素。“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居住环境潮湿等外界因素引起;内湿则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若长期饮食不节、思虑过度,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水液无法正常代谢,便会在体内积聚形成“内湿”。湿邪日久不除,会进一步凝结成“痰浊”,就像身体里的“代谢垃圾”,堆积在脏腑和经络中。

当湿痰在体内淤积时,首先会影响体重。痰湿体质的人往往体型肥胖,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明显,还常伴有身体沉重、乏力、嗜睡、大便黏滞不爽等症状。这是因为湿痰会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身体代谢速度减慢,摄入的能量无法及时消耗,便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同时,湿痰对肝脏的损害也不容忽视。中医里“肝主疏泄”,负责调节全身气机的通畅,若湿痰阻滞经络,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肝气郁结日久,一方面会进一步影响脾胃运化,形成“湿痰-肝郁-脾虚”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肝气不畅还会导致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影响脂肪的消化分解,进而引发脂肪肝、肝功能异常等问题。

那么,如何通过中医祛湿化痰法实现减脂护肝呢?首先是食疗调理,这是最安全且易坚持的方式。中医推荐多食用具有健脾祛湿、化痰功效的食材,如红豆、薏米、茯苓、山药、陈皮、冬瓜等。其中,红豆薏米粥是经典的祛湿食疗方,需注意薏米性偏凉,脾胃虚寒者可加入少量生姜或山药中和寒性;茯苓山药粥则适合脾虚明显的人群,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从根源减少湿痰生成。此外,日常可饮用陈皮茶,陈皮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帮助化解体内痰湿,还能促进消化,减少脂肪堆积。需要注意的是,食疗需长期坚持,且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甜腻的食物,以免加重体内湿气。

其次是经络调理,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湿痰排出。常用的祛湿化痰穴位有丰隆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丰隆穴是化痰要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经常按揉此穴,能起到化痰湿、健脾胃的作用;足三里穴是强壮要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肌的外缘,按揉此穴可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增强身体代谢能力;阴陵泉穴是祛湿要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按揉此穴能健脾利湿,促进水湿代谢。穴位调理可采用按揉的方式,每次按揉3-5分钟,每天1-2次,也可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艾灸,增强调理效果。

运动锻炼也是中医祛湿化痰的重要手段。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适当的运动能促进气血运行,激发阳气,帮助排出体内湿气和痰浊。适合的运动方式有快走、慢跑、游泳、瑜伽、八段锦等。运动时需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这样既能促进湿痰排出,又能消耗多余脂肪,减轻肝脏负担。

此外,改善生活习惯对祛湿化痰、减脂护肝也至关重要。首先要避免久坐,每坐1小时左右起身活动5-10分钟,防止气血瘀滞,加重湿痰堆积;其次要保证充足睡眠,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熬夜会损伤肝气,影响肝脏疏泄功能,进而加重痰湿;最后要注意保暖,湿邪易侵袭阳气不足的人群,日常应避免淋雨、长时间处于空调房,尤其是夏季,不要贪凉吃冷饮、穿露脐装,防止湿邪入侵体内。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祛湿化痰法强调辨证施治,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湿痰的轻重、兼夹证候也存在差异,因此在采用食疗、经络调理等方法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总之,中医祛湿化痰法是通过调节身体脏腑功能,从根源上清除体内湿痰,改善代谢紊乱,同步实现减脂与护肝。只要坚持科学的调理方法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让身体逐渐恢复平衡,拥有健康的体重和强健的肝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