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在中医理论中多归为“喘证”“肺胀”范畴,其核心病机为肺、脾、肾三脏虚损,兼夹痰浊、血瘀等实邪。《黄帝内经》有云:“药食同源,食养尽之”,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食疗通过补肺、化痰、健脾的调理,既能缓解咳嗽、喘息、痰多等症状,又能改善体质、减少急性发作,是中医整体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慢阻肺的中医病机:虚、痰、瘀交织
中医认为,慢阻肺的发生发展与“虚”“痰”“瘀”密切相关:
肺气虚为本:肺主气司呼吸,长期咳喘耗伤肺气,导致肺失宣降,出现气短、乏力、易感冒等症状。
痰浊为标:肺虚则津液代谢失常,聚而为痰;或脾虚失运,痰湿内生,上犯于肺,表现为痰多、胸闷、舌苔厚腻。
瘀血阻滞:久病入络,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阻滞肺络,加重咳喘、唇甲紫绀等症状。
因此,食疗需围绕“补肺益气、化痰降浊、健脾固本”三大原则,兼顾扶正与祛邪。
补肺益气:增强肺脏功能,抵御外邪
肺气虚是慢阻肺的核心病机,补肺食疗以温润平和之品为主,避免过于寒凉或温热,以免伤肺。
推荐食材与食疗方。山药:性平味甘,补肺健脾,适合长期食用。可做山药粥(山药50g、粳米100g煮粥),或与莲子、百合同炖。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对干咳少痰者尤为适宜。推荐百合银耳汤(百合30g、银耳15g、冰糖适量,炖煮1小时)。太子参:性平力缓,补肺气而不燥,适合气虚明显者。可与瘦肉同煮(太子参20g、猪瘦肉100g、生姜3片,煲汤)。
注意事项。补肺需循序渐进,避免过量食用人参、鹿茸等峻补之品,以免助热生痰;同时忌生冷食物(如冰饮、凉菜),以防损伤肺气。
化痰降浊:清利气道,缓解咳喘
痰浊是慢阻肺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化痰食疗需根据痰的性质(寒痰、热痰)调整:
寒痰(痰白清稀、怕冷)。生姜:温肺散寒,适合风寒感冒诱发咳喘者。可喝生姜红枣茶(生姜3片、红枣5枚,煮10分钟),或做生姜炒鸡蛋(生姜末5g、鸡蛋1个,炒熟调味)。橘皮:理气化痰,晒干后的陈皮效果更佳。推荐陈皮茯苓茶(陈皮10g、茯苓15g,煮水代茶饮),可燥湿化痰、健脾。
热痰(痰黄黏稠、口干)。梨:性寒味甘,清热润肺,适合痰热壅肺者。可做川贝雪梨盅(雪梨1个去核,纳入川贝5g、冰糖适量,蒸30分钟)。枇杷:润肺止咳、下气化痰,新鲜枇杷可直接食用,或取枇杷叶(去毛)15g煮水代茶。
通用化痰方。萝卜:生者清热化痰,熟者下气宽中,适合各类痰浊证。可做萝卜蜂蜜饮(白萝卜汁30ml、蜂蜜10ml,搅匀温服),或与杏仁同煮。荸荠:清热生津、化痰消积,可生食(每日5-6个)或煮水喝,对痰热明显者有效。
健脾固本:培土生金,杜绝痰源
中医有“脾为肺之母”“培土生金”理论,脾虚则痰湿内生,加重肺脏负担。因此,健脾是慢阻肺食疗的根本环节。
推荐食材与食疗方。茯苓:健脾渗湿,能减少痰湿生成。可做茯苓粥(茯苓粉20g、粳米100g煮粥),或与山药、莲子配伍。薏米:健脾祛湿,适合痰湿体质(体型肥胖、舌苔厚腻)者。推荐薏米红豆粥(薏米30g、红豆30g、粳米50g煮粥,薏米需炒黄以减弱寒性)。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养心,对脾虚腹泻、痰多者有效。可与芡实、山药同炖(莲子20g、芡实15g、山药30g,煮水代茶)。
注意事项。健脾需忌油腻、甜腻食物(如肥肉、蛋糕),这类食物易助湿生痰;同时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食疗与药物的配合
食疗是慢阻肺综合管理的一部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在急性发作期(咳喘加重、痰多),需以药物控制为主,食疗可辅助化痰(如冬瓜汤、枇杷叶茶);在缓解期,重点是通过食疗补肺健脾,增强体质,减少复发,可长期食用山药粥、太子参瘦肉汤等。
此外,食疗需持之以恒,结合适度运动(如散步、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戒烟避寒等,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中医食疗讲究“因人制宜”“辨证施食”,慢阻肺患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症状(如痰的颜色、体质强弱)调整饮食方案。通过补肺、化痰、健脾的协同调理,不仅能缓解症状,更能改善肺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真正实现“食养尽之”的健康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