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春林  单位:巴中市通江县诺水河中心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6-20
6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健康。西医侧重于控制血糖水平,而中医则从调整体质、恢复阴阳平衡的角度出发,提供独特的治疗方法。了解并应用中医的控糖智慧,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管理血糖,还能全面提升生活质量,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管理选择。

口渴狂喝水?可能是“体内着火”!滋阴润燥比硬抗更管用!

很多糖尿病患者常常感到口干舌燥,明明已经喝了不少水,但还是觉得喉咙发干、嘴唇起皮,甚至夜里也会被干醒。从西医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因为血糖升高导致渗透性利尿引起的脱水反应,而在中医看来,这种持续性的口渴其实是身体在发出信号——你体内的“阴液”正在被“火”耗伤,就像锅里的水不断被火蒸干一样。如果只是靠多喝水来缓解,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甚至越喝越渴,这时候最需要做的不是对抗口渴,而是要“滋阴润燥”,也就是通过中药和饮食来补充体内的津液,恢复阴阳平衡。比如天花粉、麦冬、生地、石斛等中药材,都是中医常用的养阴生津之品,可以泡水代茶饮或煎煮服用;日常饮食中也可以多吃梨、银耳、百合、藕、蜂蜜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肚子大血糖高?痰湿堵住代谢路!先健脾祛湿再谈控糖

很多人发现随着年纪增长或生活节奏加快,肚子越来越鼓,同时体检报告上血糖值也悄悄攀升,其实在中医理论中,这种“肚子大+血糖高”的组合往往提示体内存在“痰湿内盛”的问题,这类人通常食欲旺盛、容易疲倦、大便黏腻不成形,还伴有舌苔厚腻、口气重等表现。而这些看似普通的体征背后,其实隐藏着代谢紊乱的风险,尤其是与糖尿病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是人体代谢的核心器官,一旦脾的功能受损,就容易形成痰湿,阻滞气血运行,影响糖分代谢,进而升高血糖水平。所以,对于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单纯控制饮食和运动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健脾祛湿”。可以通过服用茯苓、白术、薏苡仁、山药等中药调理脾胃功能,同时减少油腻、甜食、冷饮的摄入,配合适度运动促进体内湿气排出。

苦瓜黄芪白喝了?中药不直接降血糖,调理体质才是关键!

很多人听说苦瓜、黄芪能“降糖”,于是就开始大量食用或泡水喝,结果却发现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毫无变化,其实这是对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误解。中医并不像西药那样追求“快速降糖”,它更注重的是通过调理人体的整体状态,改善胰岛功能、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达到稳定血糖的目的。例如,苦瓜虽然含有植物胰岛素样成分,但它的作用是辅助性的;黄芪则主要是补气扶正、增强免疫,适合气虚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根据自身体质选择用药,盲目跟风吃“降糖草药”,不仅难以见效,还可能带来副作用。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同样是糖尿病,有人属于阴虚燥热型,有人则是气虚湿困型,还有人是肾精亏虚型,治疗方法完全不同,所以与其盲目尝试各种偏方,不如找专业中医师进行体质辨识,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才能真正发挥中药的优势。

每天10分钟“养生操”!八段锦这招专门唤醒胰腺功能!

除了饮食和药物,运动也是控制血糖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中医流传千年的“八段锦”,不仅动作柔和、老少皆宜,其中更有专门针对“调理中焦、激活胰腺”的招式。比如,“双手托天理三焦”这一式,通过双臂上举、脊柱拉伸的动作,可以刺激任督二脉和多个经络系统,调节内分泌功能,间接改善胰岛素分泌能力;而“调理脾胃须单举”则有助于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帮助身体更好地代谢糖分。每天只需抽出10分钟左右,坚持练习,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还能缓解因长期服药带来的疲劳感和情绪波动。相比高强度运动可能带来的低血糖风险,八段锦节奏温和、安全性高,尤其适合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日常锻炼方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