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海燕  单位:眉山市仁寿县精神卫生保健院  发布时间:2025-08-05
1400

睡眠障碍是一类常见的健康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对于中重度睡眠障碍患者,药物治疗在改善睡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用药和科学护理是确保药效与安全的关键。本文将围绕睡眠障碍患者的用药护理要点,介绍药物种类、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帮助大众科学认识和管理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常用药物的类型与特点

苯二氮䓬类药物的应用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是临床常用的安眠药,可缩短入睡时间并延长睡眠时长。其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发挥镇静、抗焦虑和催眠的效果。此类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周期,因长期或大剂量服用易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减退者更需个体化用药,以防药物在体内蓄积,加重嗜睡、头晕、记忆力下降等副作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精神和行动状态,及时预防跌倒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非苯二氮䓬类安眠药的选择

非苯二氮䓬类安眠药如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残余效应低等优点。这类药物主要通过特异性作用于脑内的GABA受体,改善睡眠结构,减少夜间觉醒。由于对次日认知功能和运动能力影响较小,适合对晨起清醒有较高要求的患者。护理过程中应指导患者在临睡前服用,避免白天使用导致困倦。同时需注意个别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口苦或短暂记忆障碍,护士应定期评估药物效果并协助医生根据患者反应调整方案。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用药时需慎重。

其他常用药物及辅助治疗

部分抗抑郁药、抗组胺药和褪黑素制剂也常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睡眠障碍。曲唑酮等抗抑郁药适用于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能改善睡眠和情绪状态;第一代抗组胺药具有一定镇静作用,但易致口干、便秘等副作用,需权衡利弊使用;褪黑素及其类似物主要用于节律性睡眠障碍患者,帮助调节昼夜节律。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早期表现,合理安排服药时间,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作息和睡眠卫生习惯,协助医生开展个体化药物选择和管理。

睡眠障碍患者用药护理要点

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在患者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药物的疗效,包括入睡所需时间、夜间觉醒次数、总睡眠时长及白天精神状况。及时记录并反馈患者的主观感受及客观变化,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警惕和识别不良反应的出现,如白天过度嗜睡、头晕、认知障碍、呼吸抑制等,尤其是老年人和合并多种慢性病的患者更易出现药物相关风险。如发现患者出现跌倒、幻觉、异常行为或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报告医生。护理过程中还需定期复查患者的肝肾功能,以预防药物蓄积和中毒。

加强用药宣教与依从性管理

睡眠障碍患者常出现用药依赖、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等问题,护理人员需加强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清药物用法、服药时间及注意事项,提醒勿随意更改方案。协助患者建立科学用药观念,避免长期依赖安眠药。需逐步减药或停药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缓慢调整剂量,防止戒断反应。护理中要定期沟通,了解用药困难并及时给予支持,提高依从性。

个体化护理与生活方式干预

每位睡眠障碍患者的病因和情况不同,护理人员应制定个体化方案。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指导患者优化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光线适宜,避免睡前饮用刺激性饮料,建立规律作息,并鼓励适度锻炼。对于焦虑型失眠者,可结合放松训练和心理疏导,缓解压力。护理还要关注饮食营养和慢性病管理,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促进睡眠质量提升。

结语

睡眠障碍患者的用药护理是一项系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与科学管理。药物治疗虽能有效缓解症状,但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规范使用,关注药效与安全。护理人员不仅要监测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还要加强健康宣教和个体化管理,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通过药物与护理的协同作用,能最大程度提升睡眠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