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雪梅  单位:彭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2
66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上升,并常伴随慢性病,增加治疗难度。单靠药物治疗难以改善患者状况,健康教育愈显重要。它帮助患者正确认知疾病、提高依从性,并指导日常管理、减少复发,提升生活质量。本文探讨情绪稳定、疑病心理、宠物陪伴与兴趣爱好等方面,分析健康教育对改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认识老年精神障碍:打破误区,科学看待

科学认知是健康教育的基础。许多老年人及其家属将情绪低落、记忆减退、睡眠障碍等误认为是“正常衰老”,从而延误了干预。抑郁症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疲倦和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以记忆减退、语言困难、判断力下降为主;双相情感障碍则表现为躁狂与抑郁交替;精神分裂症可能伴随幻觉、妄想等。应认识到这些是疾病的信号,及时就医并纠正“无法治愈”、“药物成瘾”等误区,强调精神障碍是可防可控的,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日常管理与生活方式的优化

日常管理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应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饮食少油少盐、控制糖脂,增加蔬果、优质蛋白和富含Omega-3的食物摄入;根据身体状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等;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用药应遵循医嘱,家属协助监督,防止漏服或停药,并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结合精神障碍的治疗与躯体疾病的管理,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情绪稳定与心理支持

情绪稳定是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健康教育应帮助患者识别和管理情绪,减少焦虑与抑郁,采用深呼吸、冥想、音乐放松等方法缓解负面情绪。老年人常伴随疑病心理,健康教育需帮助其正确理解疾病与治疗,避免过度担忧。鼓励患者参与兴趣活动与社会交流,减少孤独感。家属应多倾听、陪伴,创造稳定的情感环境。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有助于建立积极的思维与应对策略。研究显示,宠物陪伴对情绪稳定有积极作用,能提供情感支持并鼓励活动,提升生活质量。

善用社会资源与社区支持

社会资源是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获得长期支持的重要保障。健康教育应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所在地区的医疗与康复资源,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卫生专科门诊、康复机构等,学会利用社区提供的随访、康复训练、用药管理、健康讲座等服务。此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可以为患者提供情感陪伴、兴趣活动和日常事务协助,患者互助小组则为他们提供经验交流和支持的平台,增强自信和归属感。政府的医疗保障、长期照护保险和社会福利政策也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健康教育应引导家庭积极申请和使用这些资源,并在需要时寻求法律援助和福利补贴,确保患者在医疗、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获得持续支持。

丰富兴趣爱好与多学科协作

多学科协作是全面照护的基础。老年精神障碍管理需要精神科、内科、康复、营养、护理、药学和心理等领域的协作。健康教育应帮助患者和家属理解并配合团队工作,精神科负责诊断和症状控制,内科管理躯体合并症,康复科制定训练计划,营养师提供饮食指导,心理师开展情绪干预,护士进行健康指导与监测。此外,健康教育应鼓励患者丰富兴趣爱好,如学习新技能、参与社会活动等,进一步提高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会诊、信息共享与随访,形成个性化护理方案,实现患者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改善。

结语

提升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质量需要长期坚持和多方配合。科学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的正确认知、积极生活方式、情绪调节、自我管理及资源利用,在多学科支持下实现全方位照护。未来应完善教育内容与形式,融入社区、家庭与社会服务体系,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社会融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