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在我们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居民”——微生物。它们有的是守护人体健康的“盟友”,有的却是引发疾病的“敌人”。而医学检验,就像连接微观微生物与宏观健康的“桥梁”,凭借精准的检测技术,让这些微小生命的行踪无所遁形,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幕后重要搭档。微生物:亦友亦敌的微观“居民”提到微生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细菌、病毒这些会导致生病的“坏家伙”,其实微生物家族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在人体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能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而当肺炎链球菌、新冠病毒等有害微生物入侵时,就可能引发肺炎、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这些微生物个体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要判断它们是否存在、种类如何、是否具有致病性,就必须依靠医学检验的“火眼金睛”。
检验流程:从样本到培养的“追凶”起点医学检验与微生物的“合作”,从样本采集环节就已开始。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为例,医生会用无菌棉签擦拭患者的咽喉部获取分泌物样本,这些样本中可能藏着引发感染的细菌或病毒。检验科的技术人员会将样本送到微生物实验室,通过一系列专业操作展开检测。首先是培养环节,技术人员会把样本接种到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上,在恒温培养箱中模拟微生物适宜的生长环境。比如检测细菌时,会使用含有特定营养成分的琼脂培养基,让细菌在上面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而病毒由于无法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则需要借助细胞培养技术,观察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情况。
鉴定技术:给微生物“验明正身”培养完成后,医学检验会通过更精准的技术识别微生物的“身份”。传统的生化反应检测,是根据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代谢能力差异来判断种类。比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而沙门氏菌则不能,通过观察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和气体产生情况,就能初步区分这两种细菌。随着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成为了微生物鉴定的“利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能快速扩增微生物的核酸片段,即使样本中只有少量微生物,也能被精准检测出来。在新冠疫情期间,PCR检测就凭借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成为了新冠病毒检测的重要手段,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药敏试验:为治疗“精准导航”除了识别微生物种类,医学检验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关键指导——药敏试验。不同的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有些微生物可能对某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药物治疗失效。药敏试验就是通过检测微生物在不同药物作用下的生长情况,判断哪种药物对该微生物最有效。比如在细菌性肺炎的治疗中,通过药敏试验发现患者感染的细菌对青霉素敏感,医生就会优先选择青霉素进行治疗;如果细菌对青霉素耐药,则会更换其他有效的抗生素。药敏试验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不合理用药,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预防监测:织密健康“防护网”微生物与医学检验的“搭档关系”,还体现在疾病的预防和监测中。在食品卫生领域,医学检验会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判断食品是否符合安全标准,防止因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在传染病监测方面,通过对人群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析,能及时发现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比如流感季节,检验科会对流感样病例的样本进行检测,确定流感病毒的亚型,帮助疾控部门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技术升级:让“搭档”协作更高效如今,科技推动医学检验与微生物的“合作”持续升级。基因测序技术可全面分析微生物基因组信息,助力研究人员深入探究其致病机制;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应用,既提升了微生物检测效率,又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
医学检验如同精准“翻译官”,解读微生物“语言”,为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关键依据。正是这对“幕后搭档”的紧密协作,让我们能更有效地抵御疾病威胁,守护生命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