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提到“医院感染”,很多人觉得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和患者无关。但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数百万住院患者发生院感,约30%可通过医患配合避免。作为患者或家属,了解并参与院感防控,既能保护自己,也能保障他人安全。
一、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指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以及出院48小时内与住院相关的感染。如术后伤口化脓、住院期间突发发烧、留置导尿管后尿路感染等,都可能是院感。
院感“元凶”可能是细菌、病毒或真菌,藏身于医疗器械、污染的手、飞沫等。它并非“消毒不到位”的代名词,而是需要医患共同参与的“攻防战”。
二、患者和家属能做什么?5件关键事
1. 手卫生:最有效防线
未清洁的手可携带数百万病菌,是主要传播媒介。患者和家属都要做好手卫生:
- 必洗手时机:接触患者、饭前便后、摸口罩后、处理伤口、碰门把手等高频物品后。
- 正确方法:流动水+肥皂,按“七步洗手法”搓洗20秒(唱两遍生日歌时长)。无洗手条件时用含70%-80%酒精的手消毒剂。
2. 口罩:戴对才是防护盾
- 普通就医/陪护:选一次性医用口罩,深色朝外,金属条朝上按紧鼻梁,覆盖口、鼻、下巴。
- 特殊场景:呼吸道感染患者或陪护传染病患者,需戴医用外科口罩,打喷嚏时用手肘遮挡。
- 摘口罩:捏耳带取下,丢入医疗垃圾桶,并立即洗手。
3. 配合隔离:保护所有人
隔离是防止病菌扩散的必要手段:
- 呼吸道传染病:住单人病房,家属戴N95口罩,不随意出病房,使用后的纸巾应立即丢弃。
- 消化道传染病:餐具单独消毒,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后再冲入马桶。
- 接触传播疾病:患者衣物单独消毒,家属接触后严格洗手,不触碰口、鼻、眼。
4. 管好“医疗通路”:别乱碰
输液针、导管等是病菌“捷径”:
- 伤口:保持敷料清洁干燥,不擅自揭开或触摸,若出现渗血、渗液,应及时告知护士。
- 导管:固定好,不随意牵拉、拔插,活动时避免接触地面,并保持尿袋/引流袋低于伤口或膀胱。
- 输液:部位红肿、疼痛或渗液时,及时告知护士处理。
5. 不随意要“特殊待遇”
- 不催用抗生素: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效,滥用会导致耐药性,需由医生根据检查结果来判断。
- 控制探视:每次不超过2人,时长控制在30分钟内,感冒或发烧者应避免进入。
- 不带危险物品:鲜花、盆栽可能携带真菌,外带的生冷食物可能被污染,对免疫力弱的患者构成危险。
三、发现这些情况,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院感的早期发现很重要,若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 体温超过37.3℃,尤其是突然发烧;
- 手术伤口红肿、疼痛、渗液或裂开;
- 咳嗽、咳痰,且痰液呈黄绿色或带血;
- 尿液浑浊、有异味,或伴有排尿疼痛;
- 腹泻、呕吐,且排泄物有特殊臭味。
四、院感防控,是共同责任
院感防控就像一张医患共同编织的“防护网”:医护人员负责规范操作、消毒监测;患者和家属则需做好手卫生、配合隔离、保护好医疗通路。多一份配合,这张网就更严密。
记住,避免院感是康复的前提。只有每个人都主动参与,医院才能真正成为“治病救人”的安全港湾。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